常言道: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
如今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能让母亲情绪失控、操起家伙动粗的却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
每逢节假日,在外上学的孩子回到家,本以为他们可以好好陪陪爸爸和妈妈,没想到他们的做法,实在让人感觉崩溃。
同住一个屋檐下,要见个面还得靠运气,他们“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母完美错过。

勤劳的家长头一次遇到这种状况,修行再好情绪再稳,也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云淡风轻。
于是,各种“暴躁”妈妈喊起床的名场面曝光了,大学生们却发现:同一个同世界同一个妈,这做法竟然那么的相似:
几乎每个妈妈都是激动得手操家伙,一边挥动的家伙一边咆哮着。果然,双管齐下挺奏效的。只看一个个的,连滚带爬掀开被子下了床。
话说这种喊起床的名场面,虽然简单粗暴了些,但好歹目的达到了。
看看评论区,呵,好家伙,泾渭分明,齐刷刷地站成两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是家长谁是孩子。

代表家长的一致鼓掌:
“就喜欢看那些东北话、四川话教育孩子的视频,很生猛、够带劲。”
“扫把有两大功能:一是扫除灰尘杂物;二是专治赖床懒汉,看上去简单,却胜过高科技。”
“敢情这代00后在股胎前,开了一个会,统一在凌晨1点后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就随意,反正最早的也得午饭点。”

而这代年轻人的留言却理直气壮,并且掰扯得头头是道:
“好不容易熬到休息日,能睡就多睡,反正起床也没啥正经事要做!”
“这叫家BAO,是违法的,要让专家知道,这届家长太为所欲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凭什么要早早起床?能躺着决不坐着,能坐着决不站着,他们不懂得享受,还不让我们幸福。”
“反正卷不动,就干脆直接躺平,能享受一秒是一秒,人生图的不就是享受当下,过得快乐逍遥吗?睡觉又不犯法,至于这样吗?”

暴躁的原因
其实,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这事,很能理解,也能共情。就是那种“切之深,责之切”的感觉,家长们考虑的是习惯会影响未来。
就如如今的焦虑教育,不管是外部大环境,还是家长自己的原因,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这个时代里,能够成为引领时代的强者,而不是被时代这股洪流裹挟着前行。
简单点来说,家长就是希望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拥有自主权、控制感。这样一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就有一定的主动权,人生也会过得从容、有底气。
就如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焦虑一样,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在升学的考试中就能顺利胜出,以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起点就会高一些。
看到孩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妈妈之所以会暴躁地操起家伙,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焦虑、恐惧”的情绪在起主导作用。

在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应该像自己一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身体好,让生活有节奏有规律。
他们担心孩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会引起生物钟紊乱,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增加心血管、脑梗等疾病的风险。
从科学角度来讲,我们的身体生物钟就是白天劳作晚上休息,我们的大脑需要充足的睡眠来恢复和巩固记忆。
而如果作息时间紊乱,就意味着生物钟进入混乱的状态中,这样不仅会引起身体不适,而且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还有孩子的紊乱作息,对家庭生活也会产生连锁反应,父母本来有规律的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因为孩子的回归,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孩子。
如果调整的幅度在能接受的范围内,相信他们是可以接纳的。只是有些孩子晚上打游戏闹出很大动静,白天睡到下午还不起床。

家长精心准备的饭菜,等不到孩子一起用餐,相当于一片丹心付流水,那种失落、烦躁、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当了父母的都能懂。
再加上,家长担心孩子长时间不饮食,会造成肠胃不适或者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爱的边界
诸如此类的关心、担忧、焦虑、恐惧等情绪混合在一起,“爱”在妈妈那里,便发展成了一种控制,就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这代年轻人总抱怨父母爱得太没有边界,该管的不该管的,都要抓在手里一管到底。
有人会问,孩子睡到下午3:00,父母该不该暴躁地操起家伙揍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孩子睡到几点,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毕竟他已经是成年人,他该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

家长太爱孩子,太关爱孩子,这不是动手打人的理由。同样的,家长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放过他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孩子已长大成年,自己优雅地退出孩子的舞台,其实是另一种教育,把孩子的自主权还给他,让他自己去学会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爱,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把握一个度,守住一个界限,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也给对方一些成长空间。
很多时候,当我们情绪来临,陷入焦虑或恐慌时,总以为是孩子的行为令我们发火,是他们挑衅了我们的底线,把我们逼到了极限。
其实,这是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诉自己,一定要控制住孩子。这是人的本性,当情绪来时,就很难抵抗住对孩子发号施令的诱惑。

家长痴迷于实现目标,痴迷于能为孩子带来“幸福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活在当下。这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孩子活在当下的能力,是指他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中,也包括他们其实此刻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这是孩子的本能。
当我们的孩子被允许享受当下的每一刻,他们天赋的智慧,真挚的愿望,天然的天性与兴趣就会被激活。
这些宝贵的品质,根植于孩子对生命奇迹的自然感知,以及对生活是一场伟大冒险的信念中。

结语:教育的本质
因此,只要我们给足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天性自然发展,他们就会凭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世界。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点亮。作为家长,只要给孩子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就够了,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来认识自己的天性,找到表达自己独特个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