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初,铜山县毛庄乡赵集村村长赵维据,收到上级党委指示,令其想办法从徐庄地下联络站,悄悄运回一批子弹。
当时,徐庄位于敌占区,日伪岗哨封锁严密,虽然我方在此设有地下联络站,有专门的潜伏人员负责搞枪支、子弹,但运送方面却一直是个大难题。
在当时的形势下,潜伏的联络站,好不容易弄到的子弹,如果在运送过程中出现了差池,不仅使得潜伏的同志们工作前功尽弃,而且还会危及这些人员的自身安全。
考虑再三,赵维据最终决定化装前往敌占区,取回那批子弹。
几天后,赵维据借着徐庄大集之际,混入了熙攘的人群,按照组织先前的指示,在庄北一家卖炸货的摊前停下了脚步。
摆摊的小贩是个中年男子,一身油腻的衣服泛着青褐色的光泽,此刻的他,正满脸尘灰地盯着油锅内翻滚的麻花、馓子,用一根长筷子聚精会神地翻炸着。
“老板,来二两馓子,再来半斤撒白芝麻的甜麻花。”赵维据装作赶集的行人,不经意地停在了摊前,轻声报出了暗号。
那小贩一听,顿时抬起了头,朝着赵维据深深地看了一眼,然后笑呵呵地抬起身,搓着手道:
“摊上的都凉了,要不你到后面等会儿,一会儿趁热吃。”
对上了暗号,赵维据便来到了摊子后面,静等对方收摊后,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附近的一户农家院内,进院之后,小贩方才转身,紧紧地抓住赵维据的手,低声说道:
“同志,你可算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院的门扇悄然打开,一身商贩打扮的赵维据,穿着油腻的衣裳,挑起油货担子,走出了家门,像个普通的商贩一般,开始了一天的走门串巷。
当天,赵维据所挑的担子稍显沉重,担子上的油布下面,盖着满满的麻花、馓子,然而,底层油纸下面却藏着满满的子弹。
肩上的重担,让赵维据内心不由多了一丝忧虑。
这一路,重重关卡,自己此番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平安抵达根据地呢?他自己心里,确实也没有底。
好在一路上关卡查得不严,从徐庄向根据地方向一路走来,沿途日伪军哨,都没发现任何异样,赵维据就这样,挑着麻花担子,一路叫卖着南下,渐渐走到了距离根据地不远的黄集村。
正当赵维据顿觉松了口气的时候,路口的拐弯处,突然迎面走出了几名挎枪的伪军。
赵维据心里一惊,按照前几次的经验,与敌遭遇正确的应急方法是——赶紧跑进路边的树丛、庄稼地里躲避起来。然而,此刻对方的突然出现,却让赵维据一时来不及躲避,他只得将草帽向下按了按,然后硬着头皮走了上去。
赵维据沿着路边走着,与这群伪军擦肩而过,对方好像没有特别注意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贩。然而,还没等赵维据松一口气,一个阴恻恻的声音突然传来:
“你,干什么的?”旁边一名刚走过去的伪军突然扭头发问道。
赵维据赶紧站住,将草帽向上抬了抬,然后弯腰恭敬地答道:
“老总,我整天到各庄卖撒子、麻花的,您肯定有印象。”
那伪军听罢不由一愣,随后仔细打量了下赵维据,感觉有些面熟,又仿佛不认识,便含糊地回答道:
“好像有些面熟,卖馓子呀?!那赶紧放下来,我买一些。”
平常的小贩,经常和这些兵痞老爷们打交道,自然知道这帮人嘴里的“买一些”,基本就是白拿的代名词。
赵维据只得放下挑担,旁边的几名伪军便趁机围了上来,众人纷纷伸手去抓,赵维据赶紧拦住对方,劝阻道:
“老总别忙,你们要多少,我给你们拿多少就是。”说罢,他从这个篓子里拿出一把,递给一名伪军,又从另一个篓子里抓出一大把,递给另外一个伪军。
几名伪军也不客气,随即围着挑担吃了起来,眼看篓子里的麻花、馓子被慢慢吃了下去,赵维据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内心却十分焦急,这帮人要是再这样吃下去,可就要吃出子弹来了。
等众人又吃了片刻,赵维据便指着篓子内的馓子、麻花,对第一个发话的伪军,故作讨好示意道:
“老总,剩下的不多了,我还得换些粮食当本钱呢。”那人听罢,抹了抹嘴,笑了笑,然后对着身边的几名伪军摆了摆手,示意放赵维据离开,却压根没提付钱的事儿。
赵维据装作一副忍气吞声的样子,无可奈何地挑起了担子,在一众伪军嬉笑声中,最终缓缓离开。
当天下午,赵维据回到了根据地,将两篓子安全交给组织人员,随后,他揭开篓子中间的油纸,露出了下面藏满的子弹。
“就差一点儿,这批子弹就被黄皮狗给吃到肚子里去了。”赵维据不由感慨道。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2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铜山县文史资料》,赵维据、赵维瑞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