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6日,清晨,安平县郝村西的大水井旁。
邢小梅才将水费力地提了上来,就听见村外突然传来了,“叭叭”两声令人心悸的枪响。
心下惊慌的邢小梅,赶紧挑起筲子准备离开,一抬头,就看见村口方向,突然踉踉跄跄地跑来了一个人。
这人跑到邢小梅的跟前,气喘吁吁地对她说道:
“李二嫂,快快,赶紧帮忙把我藏起来,鬼子们正在后面抓我哩。”
邢小梅登时认出了,这人是常来村中的八路军青年干部。
邢小梅随后二话没说,立即领着这名八路军往家中匆匆赶去。她知道,自家的锅灶底下,有一个秘密的地道洞口,而这个时候,也只有那里可以让眼前这名八路军,躲过一劫了。
然而,两人才走没多远,就听见村口方向已经有喧嚣的人声传来:
“抓八路!”
“别让他给跑了!”
邢小梅挑着水走不快,这名八路军此时也已跑得有些虚脱,两人想尽快躲起来,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办呢?
正在两人有些彷徨之时,迎面走来了一位戴着破毡帽的拾粪大爷,邢小梅一看,是村东头的张大伯,立马迎了上去:
“伯,赶紧!”邢小梅从张大伯头上摘下破毡帽,顺手扯下了青年八路头上的白毛巾,递了过去。
张大伯也是村里的堡垒户,一看这情况,登时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赶紧脱下身上的破棉袄,让八路军穿上,自己则将白毛巾匆匆箍在头上之后,便立即转身向村子南面走去。
“你挑起来水,跟我慢慢回去。”邢小梅看着张大伯走远,便轻声对身边的八路军说道。
两人随后并肩而行,而就在两人刚走没几步,后面的敌人就追上来了。几名走在前面的日伪军,刚上近前准备盘问之时,就听见邢小梅对着旁边的男人训斥了起来:
“看你挑个水也这么磨磨蹭蹭的,灶火膛里点着火半天了,等你添水做饭,锅都快烧干了,也不见你回来。嫁给你,真是倒了血霉了。”
日伪军们一听,顿时明白了,眼前这俩是一对夫妻,众人又见那男人头上戴着毡帽,不是先前大家追的人,箍着白毛巾,便断定此人不是他们先前追赶之人。
随后,一名伪军走上前,问邢小梅:“刚才跑过来一个头上箍白毛巾的人,你们看他往哪儿跑了?”
“往南面跑了。”邢小梅装作毫不在意地回答道。
一众敌军随后向南一看,隐约间还真看到一个头箍白毛巾的人,向着村外跑去,众人随即甩下邢小梅两人,赶紧上前追赶。
日伪军离开后,邢小梅领着那名八路军干部,匆匆赶回了家里。随后,她从灶台上搬下大锅,然后掀开洞口,让这名八路军钻进了藏身的地道之内。
搬回大锅之后的邢小梅,用木瓢舀上水,随后安心地做起饭来,邢小梅原以为,这一关应该是躲过去了。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大伯却不幸被敌人给抓住了。
张大伯箍上白毛巾,原本想着将敌人引开后,自己借着熟悉地形的条件,尽快甩掉敌人,造成八路军脱身而逃的假象。
然而,就在跨越一个沟埂的时候,张大伯的脚突然一滑,摔进了沟内,等他挣扎地从沟内爬出来的时候,沟两侧已经站满了日伪军众。
“上当了!”
一众伪军看到眼前这个须发斑白的老头之后,顿时意识到了,先前村内遇到的那对夫妇,有问题!
随后,一众日伪军又匆匆赶回村内,挨家挨户地搜查那对可疑的夫妇,很快,敌人们便找到了邢小梅的家中。
此时的邢小梅正在灶前,“咕哒咕哒”地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当她扭头看到凶神恶煞闯了进来的日伪军时,心里顿时一沉,“不怕牺牲”这四个字,自己平日里曾无数次在脑中默念过,如今却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迸现在心头。
一名鬼子上前一把抓住了邢小梅的头发,将她猛地扯出了屋门,随后,敌人大声追问邢小梅:
“刚才那个挑水的,去哪儿了?”
“俺男人赶集去了,家里没米了,他去量些小米。”邢小梅镇定地回答道。
“胡说,我们这么多人围住村子,他能飞出去?”一名伪军狡猾地诈道。
“俺们刚才吵架了,他赌气走了,饭也没吃,咋了?你们会飞,俺们可不会飞,他怕生人,可能跑哪儿躲起来了,也不一定。”邢小梅并没有上当。
“八格牙路,你的,藏了八路的干活。”旁边一名日军猛然拔出战刀,将刀刃搁在邢小梅的脖子上,厉声喊道:“不说,死了死了的有!”
“我家没有八路,不信你们就找!”锋刃在邢小梅的脖颈上,切出了一道血痕,邢小梅坦然地回答着。
让她出卖八路军,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随后,敌人便对邢小梅进行了残酷的虐打,邢小梅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口中却始终只有一句话:
“俺不知道。”
恼羞成怒的敌人,将邢小梅五花大绑起来,押到众人的面前,一名日军向众人逼问,邢小梅是不是堡垒户?
几名被日军刺刀顶着的村民,各自眼噙泪水:
“俺们不知道别的,就知道她是一个好人。”
但敌人不会放过的,恰恰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好人。
这伙儿始终没能搜出八路军的敌人们,最终恼羞成怒,将邢小梅捆绑结实,身上泼上黑油、堆起柴草,随后一把火,丢了过去。
熊熊的烈火之中,邢小梅那挣扎不屈的身躯,让在场的乡亲们无不落泪悲戚,而女英雄最后的那一句——抗战到底,更是久久回荡在众人的心头,让这股悲凉陡增了几许悲壮之意......
傍晚,从地道中爬出来的八路军,得知了这个噩耗,半晌不能言语。
临行前,他向送他的老村长说道:俺唯一能报答的,就只有拼了这一身血……
提起抗战,不少人会联想到那片曾经掩护了无数八路军子弟兵的青纱帐,然而,真正让这些报国志士们能够依靠的,其实是那群最为普通、沉默无声的堡垒户老乡们。
他们用生命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遮挡了敌人的肆虐,为当年那片残破的河山,留下了最后一丝希望……
致敬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们,河山锦绣,应不忘当年那批洒血之人。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第9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衡水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