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13日,上午十点多钟,阿城刘楼村村口,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
枪声如同爆豆一般,打破了刘楼村宁静的同时,也让驻防在这里冀鲁豫一分区基干三团上下,顿时沸腾了起来。
三团团长王兴中刚从院内走出,就看见一名战士匆匆跑了过来。
“团长,不好了,鬼子们把村子包起来了。”
王兴中心里一沉,赶紧问道:
“大概有多少人?”
“很多,村东、西两条沟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瞅着两三千怕是有了。”那战士指着村外说道。
对于敌人的这次突袭,王兴中倒没有觉得意外,月初自己曾领着三团,在孟楼村东伏击了日军出来扫荡的一个小队,那场仗,打得对方最后狼狈而逃。
随后就有日军增兵阿城的风声,王兴中猜测过敌人可能会报复,但没有料到对方竟来得这么快。
刘楼村是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当天被围的除了三团上下,还有政府抗战人员,总共六百余人。
王兴中合计了下,敌人来势汹汹,而己方除了三团战斗人员之外,政府文职人员缺乏枪械,很难形成有效的抵抗力,敌众我寡,只能选择突围。
但当下敌人已经形成了包围圈,附近又多有敌人炮楼岗哨,该往哪个方向突围呢?
村口的枪声愈响愈烈,来不及多想的王兴中,当即下令,留下一连二排掩护部队和政府人员撤退,其余人等立即向东面突围。
当时的王兴中觉得,向东面突围的话,应该有更大的成功把握。
因为从东面出去的话,有一个伪军据点,而驻守在这个据点的伪军队长王子善,私底下曾给八路军送过几次情报。
王兴中
解放后,时任广西军区副军职顾问的王兴中,曾回忆起当年的那段烽火岁月:
“那个时候,我们活动的四周都是敌人,而且敌人的数量、装备、机动能力都比我们强很多,单凭武力、不讲政策,是不能适应斗争环境的。
因此我们极为重视争取与瓦解敌军的工作。我们给王子善讲,你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要老老实实,不做坏事,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明着是日伪军的人,暗地里要给八路军送情报,干事情。
后来这个王子善经常给我们提供情报,甚至我们攻打簸箕柳的时候,部队子弹缺乏,还是他帮着我们,偷偷买了一万发子弹。”
随后,三团便集中全部力量,在敌人的包围圈东面,撕开了一道口子,所有人沿着这条打开的血路,迅速突围。
众人跑出五里地,后面的日军依然穷追不舍,而前面伪军的据点炮楼,也已经清晰可见。
当时的情况相当危险。
若是前面的伪军,趁着三团刚刚突围之际,突然落井下石,据险阻击这支突围队伍的话。那么王兴中等人便会陷入前有堵截,后有追击的危险境地。
此时的王子善,也是左右为难,自己先前已经打定主意,以后绝不帮日本人对付自己同胞,如今,八路军遇难突围,路过自己的驻防地,自己自然不能阻拦。
但如果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对方过去的话,追过来的日军,首先饶不了的便是自己。
“队长,这其实很好办,我在刘庄那边有熟人,他们就经常放空枪。”王子善身边的伪军也知道队长跟八路走得近,看他这么纠结,便给他出主意道。
“嗯?!”王子善将头凑了过去,对方在他耳边这样这样地说着......
王兴中等人跑到伪军据点前的时候,只见十几名伪军正持枪站在卡哨附近,而炮楼之上,几名伪军正探出身子向下张望着。
所有人都不禁握紧了枪,众人已经打定主意,如果对方真是硬要阻拦,那就干掉他们。
令不少人没有想到的是,炮楼上下的伪军压根就没有阻拦的意思,上面的伪军一面张望着后面追击的日军,一面摆手大声催促道:
“快跑,快跑!”
而炮楼下面的伪军则纷纷拉开枪栓,枪口斜对着天空,就是一顿胡乱射击,一些人还向炮楼附近丢掷了数枚手榴弹。
一时间,枪声大作,爆破声轰鸣阵阵,而八路军方面则在硝烟弥漫之中,从容地迅速通过据点,并迅速向着既定的地点而去。
后面的日军,听着前面据点响起的激烈枪声,原本心中大喜,以为这次总算能拦住八路军了,然而,等一众日伪军赶到据点时,才沮丧发现,炮楼之上弹孔密集,防御工事更是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八路军则早已不知踪影。
伪军队长王子善领着一群灰头土脸的伪军,哭丧着脸汇报:
“尽力了,真是拦不住!”
在那个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06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阳谷文史资料》,选自王兴中口述
还算是有良心的中国人
王子善那一帮伪军是有良心的中国人[点赞]
秋后怎样?
还算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