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中的硬核守军—姚营,日军战后感慨道:敌人抵抗实在顽强

青史如烟 2022-10-01 10:04:08

有些人,倒下了,身躯融入这片热土,白骨最终隆起了一座丰碑。

1937年8月31日晚,宝山西面的罗店方向,中日双方激战正酣。

《捍卫者》中的姚子青

而刚刚接替第6师驻防宝山县城的,第98师292旅583团第三营营长姚子青,在匆匆巡视了一圈城防之后,心中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里便将是自己的殉国之所了。

死地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之后,中日双方在上海北部罗店地区,展开了空前惨烈的争夺战。

淞沪之战经过要图

而位于罗店东面的宝山县城,虽然不过方圆十余里,但因其东面、北面都紧靠长江、向西是狮子林要塞,向南是吴淞炮台,地处险要,顿时成为了中日双方,都誓要拿下的战略要地。

一时间,敌我双方相继派出兵力进行攻防准备,而当时守备吃力的中方,派出的部队,则是一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力量——583团3营。

583团3营原本是战略预备队,全营六百余人(也有记载为五百余人),大多是未经战火的新兵。临行之前,师长夏楚中曾对营长姚子青郑重交代:

战况紧要,此番务必要死守宝山城。

夏楚中

此刻,姚子青看着脚下的这座城墙,不禁感慨,“死”是此番前来,自己早已抱定的本分,而“守”,现下看来,确实很难。

宝山县城外围虽有城墙,但这城墙却是用泥土堆垒夯筑而成,而且非常低矮,在热武器面前,根本经不住敌方的几次轰击。

同时,环绕城外的护城河,非常浅,既不能阻止敌方的机动战车,我方也很难搭建有效的防御工事。

自己此番前来驻守的宝山城,是一个典型的“易攻难守”之城,从某种角度来看,此番自己领的,是一个必死的任务。

姚子青皱了皱眉,随后神色冷峻地下了城池,当晚,他命人给师长发了一封简短的电报:

“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请师长放心。”

战云密布

第二天,围绕在宝山外围的日军,便开始展开行动,日军第3师团68联队约三千余人,开始对宝山县城西南地区展开封锁,为后续进攻宝山城、阻击中方援军布防准备。

大战在即,站在低矮的城门口,姚子青召集全营将士训话,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语气很坚定:

“兄弟们,咱们这次算是豁出去了,鬼子们都跑到咱们家门口了,咱们该怎么办?”

姚子青的目光扫视了全营一遭,被这滚烫目光所触及的战士们,无不热血沸腾,所有人都振臂高喊着:

“人在阵地在,誓死保卫宝山城!”

姚子青望着日军的方向,天空之上,阴云密布,云层之间不时有日军战机窜出,丢下数枚炸弹,轰击着宝山城外围的守军阵地。

姚子青握了握手中的短枪,在心中低声喊了句:

“来吧。”

鬼子来了。

黑压压的人头簇拥着12门75毫米步兵炮,以及4门75毫米野炮,外加坦克、飞机的配合进攻,让驻守宝山城的中方守军战士们,看了不禁头皮发麻。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联队,姚子青全营除了常规步枪之外,全营轻机枪不过20多挺,而重机枪也才不过6挺罢了。

更不要说,宝山城靠近长江口,长江之上,日军日夜游弋着的舰艇,此刻都聚拢过来,对着残破的城墙,炮口全部瞄准了这座小县城。

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从战争一开始,结果仿佛就没有了什么悬念。

但是,这个过程却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计。

血战

9月4日,日军的飞机从云层之中俯冲下来,在剧烈的爆炸轰鸣声中,宝山战役打响。

而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显得格外惨烈。

在炮兵、日军航空兵的狂轰滥炸之后,日军第68联队向宝山城西侧,发起了猛攻。蜂拥而上的日军,原本仗着飞机、大炮的优势,以为前面那座低矮城池内的中国守军,必然会一触即溃。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对方非但没有退却,反而主动出击,对来犯之敌进行坚决、强力地迎头痛击。

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初次交锋,以日军进攻遇阻,暂时退却告终。不过,战局却并没有因为姚子青所率战士们的英勇,有所改善。

战局在不断恶化,而宝山的局面则更甚。

当天,30多艘停泊在吴淞口的日军舰只,齐聚宝山城附近的江面之上,对着宝山城内,一顿猛轰。

舰炮的轰击之下,低矮的土城顿时崩塌、破碎,先前仓促筑起的防御工事悉数被毁。

“向师部求援。”面对敌我悬殊的差距,姚子青在奋力反击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坚守,向上面求援。

294旅旅长方靖紧急下令587团下辖的一个营火速驰援宝山,并在电报中授权,姚子青统一指挥宝山所在处的所有军旅。

然而,姚子青最终也没有等到这支援军。

587团的这个营,在驰援宝山的路上,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敌机在人群头顶肆虐,从天而降的密集子弹,每一次俯冲都在人群中扫出一片血雾。

宝山城已然可见,但在敌人的强力阻击之下,援军每向前一步,便是尸山血海,伤亡惨重。

最终,援军只能饮恨而退。

前有敌兵,后无援军,陷入危城境地的宝山,随后又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周边狮子林的守军,在与日军苦苦鏖战之后,最终选择撤退,宝山周围所有阵地,全部陷落敌手。

一时间,弹丸之地的宝山县城,成为了一座被敌四面围困的孤城。

危城有孤忠

入夜,炮火并没有因为天色的暗去,渐渐停歇下来。

姚子青与幸存的战士们,趁着夜色,将当天阵亡的战友们,匆匆掩埋。

没有生离死别的哀伤,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也许,明天大家便会相逢,只是埋葬自己的不知又是何人?

9月5日佛晓,完成对宝山合围的日军,最终发起了总攻,有鉴于先前中国守军的顽强,此番进攻的日军,除了步兵68联队之外,还增加了步兵第12联队、步兵第43联队以及一个战车中队、三个炮兵大队。

数千敌军一股脑压了上去,而对面的那片断壁残垣后面,不过只有数百拭血裹伤的中国军人。

残酷的血战,旋即打响。

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之下,对宝山城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而面对已经冲到前沿阵地的敌军坦克,守军抛掷的手榴弹,已经无法阻挡对方的前行。

一些战士们开始在腰间缠裹手榴弹,随后双手举着两颗拉响的手榴弹,大吼一声,钻入坦克的履带之下。

一幕幕悲壮发生在战地之上。

一个上午,日军发起的四次冲锋,均被中国守军击退,随后日军向孤城发射了大量燃烧弹,一时间,残破的宝山城内,火光冲天,房舍建筑,相继倒塌。

激战至下午1点,姚子青清点了一下伤亡名单:

“四个连长,阵亡了三人,九个排长,阵亡了六个。”

随后,前往东门阵地的姚子青,在临行前,向上级发电报:

“敌以兵舰三十余艘,排列于我东门江面,飞机十余架,轰击我各城门,复以战车向我各城门冲击,职决遵命死守。”

日落之时,姚子青站在断壁残垣之间,望着退却的敌军,再次清点人数。

全营守军所剩不过一百余人。

“营长,师部电令。”旁边的电务兵将电报递给了姚子青。

姚子青低头看着译出的电报,心中一片清明,这个回复,自己早就心有准备了。

“宝山城关系全局,该营长应仰体委座意旨,战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吾辈成功成仁,本无二致,该营应以宝山为归宿地,建立不世之奇功。并应准备充分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与敌偕亡于城中也。”

姚子青不知道,师长夏楚中在发这封电报时的痛苦,第98师在罗店争夺战中,几乎打到了最后一兵一卒,已经无兵可以援助宝山城了。

陈诚

时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陈诚在战后回忆:

危急时刻,夏楚中曾告急请援宝山,但此时予手中无一兵可援。

遂命夏,现该师尚有一营之数,你应有你即营长之决心,以一营挽救全局,如仅剩一连或排,你即以连长、排长自任。总之,希转告所部,无命令决定始终坚持固守,而上官亦绝不会使各部做无价值之牺牲,并已有整个计划矣。

死亡已经不可避免,姚子青扫视了一圈剩下的士兵们,不少人已经打成了血葫芦。

姚子青看了看这群即将赴死的袍泽们,哑着声,和大家做了最后一个约定:

人,从生下来就注定是要死的,但好汉死要死出个样子。今天咱们三营,谁也不许后退一步,谁也不许苟且偷生,咱们就让日本人也看看,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当晚深夜,姚子青给师部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

“抱誓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城头犹见国旗飘,护此最后之一朝

9月6日凌晨,日军再次发动凌厉的攻势。

重炮的轰击之下,宝山县城残破的城墙开始出现多处巨大的缺口,坍塌的墙体,使得最后一层遮蔽守军的掩体,也彻底失去了作用。

最后守卫这座孤城的,只有那些血肉之躯,在战壕间、在废墟间、在残砖碎瓦间,血战不退。

双方相持到9月7日凌晨,只剩下二十余人的三营战士们,再也无法阻挡敌人的突入。

日军的战车从城池缝隙中冲入宝山城内,而退入城中的三营战士们,默默地将枪上装上刺刀,端起了长枪,看着从城池缺口蜂拥而入的日军们......

“杀呀!”一群倔强的身影,最终冲入了虎狼群中......

壮士一去,死不旋踵。

没有详尽资料确切记录姚子青等人最后是如何牺牲的,他们是倒在敌人的炮弹之下,还是子弹丛中。

当年的《申报》曾记录了这么一段信息:

七日晨,敌舰敌机集中火力,向县城内外攻击,城垣被毁,敌之战车由罅隙驶入,英勇之姚将军仍在孤军抗战,至死不屈,直至午后四时,全营官兵均报国殉城。

除了9月5日晚被姚子青派出的一名联络士兵(魏建巨)和几名因伤提前送出的伤员,98师583团3营,全营在宝山城内殉城。

当天下午,踩着血水攻入宝山城内的日军,站在血泊之中,沉默不语。

眼前的那群中国守军躯体,有些在最后倒下的那一刻,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这些日军有些困惑,在来中国前,所有的长官都口口声声说,中国军队是一支一触即溃的军队,他们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开火,他们就会撤退。

然而眼前这只军队,却最终不顾一切,拼得最后一副身躯,最后一滴鲜血,也要阻挡他们攻占这座城市。

这种情况,令在场的日军上下,不寒而栗。

宝山城失陷的当天,被派往上海调研的日军参谋部第三课部员,西村敏雄少佐在当晚的汇报中开篇提到:

敌人的抵抗实在顽强,无论是炮击还是被包围,绝不后退。

姚子青全营的殉国壮举,激荡着华夏民族全体儿女们的内心,鼓舞了当时全国抗战的士气。

姚子青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

中华民族每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奋不顾死的英雄挺身而出,他们用躯体和血肉让这个民族、国家,最终能够向死而生,为我们这些后人,存留了未来和希望。

感谢阅读,这是《他曾为国之英雄无名》的第1篇,这部合集收集的是近代为国赴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早已名垂青史,如同天上璀璨的星辰;有的则隐没在历史之中,高光的时刻无人知晓,死去的时候寂如秋草。

我的任务则是,将他们真实地呈现给大家,让他们这些曾经为国的英烈们,在纷纭浩瀚的网络信息当中,能够为更多人所知,为更多人所识,让后世的我们能够知晓、铭记,那个人,那些人,他们曾经来过。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后续持续更新,欢迎阅读,谢谢大家。

4 阅读:280
评论列表
  • 2022-10-01 15:18

    英雄模范

  • 2022-10-04 01:06

    有部小说叫驻马太行侧,开场就是写的这个营

  • 2022-10-03 15:20

    向英雄致敬

  • 2022-11-01 09:10

    不屈的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