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彻借势造势,使用杠杆思维,用一点撬动全局

王老讲鬼谷 2024-08-15 16:24:32
【默认读者为:向社会更高阶层攀爬之人,中高层管理者,一把手,老板】 人生重要的机会来自于朋友张耳、陈馀劝说陈胜,出奇兵向北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于是,陈胜任命过去的好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士卒三千人,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 武臣能成为将军,后来又自立为赵王,机会来自于陈胜,因为他是陈胜过去的好友。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很多机会尤其是重要的机会都来自于朋友。当然,这些朋友都是重要的朋友,而不是狐朋狗友。 愿意把好机会、真机会给你的才是真朋友。 很多人把朋友关系搞得庸俗化了,更多理解成了酒肉朋友、利益朋友,或者很多人口中的朋友只是点头之交。 重要朋友、好朋友,既要有情感的连接,又要有利益的交换。有情感连接,就有深度信任的基础,有利益交易,更能验证人心,坚定信心,强化关系。 朋友也要分类,有的只有情感联系,可以互诉衷肠;有的只有利益交易,不必深交;有的会不断加深关系,有的会渐渐远离。 关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在变,心在变,朋友关系也在变。 张耳、陈馀也是好朋友,生死之交,但是因为关键时刻的信任出了问题,怀疑让二人走向分裂,最终成为仇人。 借势才能成势武臣等人渡过黄河,到达原来赵国的各县,劝说当地有声望的人士,这些人纷纷响应。武臣等人便沿途收取兵众,共计数万人,武臣号称为“武信君”。武臣的大军接连攻下故赵国的十几个城市,其他的城市都固守不降。 武臣借陈胜之名势与三千人之实力,攻取赵国土地。初始的力量其实是不足的,怎么解决呢?当然是招兵买马,但是,空手起家,哪来那么多资源呢?当然是去借。 那么,资源在哪里呢?当然是在各地有名望的人手中。 有没有整合他们的办法呢?当然有。要么使用武力直接抢过来,要么使用劝降借过来,而最好的办法肯定是又打又拉。也就是,带着人马,带着武器劝说,效果相当好。 当然,原来赵国的各县中,也一定有人想要响应陈胜,毕竟天下已经开始乱了,天下人响应陈胜之势已经形成。 而武臣先借陈胜之势,再借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之势,便能迅速发展起来,沿途招兵,达到数万人,自己的势力自然就形成了,并且连续攻下十几个城市,影响力迅速成形。 蒯彻的杠杆思维武臣便率军向东北攻击范阳。范阳人蒯彻劝武信君说:您一定要先打胜仗而后才扩大地盘,先进攻得手然后才取得城市,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您若果真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进攻便使城市投降,不作战便能夺取土地,传送一篇征召、声讨的文书,便可使千里之地平定,如此行吗? 武臣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蒯彻说:范阳县令徐某,怕死且贪得无厌,他想在别的县之前投降。您若认为徐某是秦王朝所任用的官吏,就如同杀戮前面那十城的秦朝官员一样杀了他,那么边地所有的城市都将固若金汤,无法攻克了。假如您送给我侯印,让我授给范阳县令,使他乘坐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驱驰在旧燕、赵国的城外,那么燕、赵地的城市就可不战而降了。武臣说:好! 即拨给蒯彻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及君侯的印信去迎接徐县令。燕、赵旧地风闻此消息后,不战便举城投降的就有三十余个城市。 蒯彻用谋略解决问题,用杠杆撬动三十座城市,背后依靠的是“因事为制”的思维。 《鬼谷子·忤合》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用正确而高效的方式来做事。 蒯彻首先指出:武臣想要先打胜仗,再扩大地盘,先进攻得手,再取得城市,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低效的、蠢笨的办法。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一座一座的进攻城市,武臣用的就是最笨的攻城办法,不仅士兵劳累疲惫,而且不断消耗自己的实力,极容易陷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窘境。 随着不断进攻,实力会被不断消耗,大概率不是越打越强,而是越来越弱。直到所有人都懈怠了,都不愿意攻城了,武臣的进攻行动也就不得不停止了。到那时,如果被秦朝反攻,极容易打败仗,很有可能是一溃千里的大败仗,因为人心都疲惫,打不动了。 既然指出了问题,那蒯彻又打算怎么去解决呢?不用武而用文,不用进攻而用招降。 如何才能招降30座城市呢?树立一个榜样,把它做成典范,通过示范效应让所有人迅速归降。这样操作的背后又是什么思维呢? 第二,借势,造势,以点带面。 借势就是借武臣已经形成的势力,一是军事实力,二是已经攻取十座城池,展现了真实的战斗实力。 造势就是利用给徐县令封侯,创造示范效应,创造吸引力,让所有人转变心态,30座城市都愿意投降,形成众望所归之势。 整体布局,借武臣已有之势,创造吸引力,让30座城市归降。 第一步,树立范阳县令为投降榜样,制造示范效应,作为见证。 第二步,徐县令的事迹传开,就是撬动全局的杠杆,小就是大,点即是面。 其实这些要素在全局中都已经形成了,只不过没有人能够洞察得到。只有智者才有这样的智慧,无疑蒯彻就是能观察、体悟全局,能发现、运用杠杆之人。 既然他出此上策,那么执行的人必然是他。难道不能换其他人吗?通常的决策是不能换人,因为换了人,就有办不成大事。底层逻辑就是:再好计策也需要强执行,否则难以成事。 不换人的逻辑就是出计策的人最有动力,把事情做成也最能保证最强的执行力。 第三,杠杆的威力。 蒯彻用计的结果是力小而功大,30座城市投降,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无形的杠杆一直存在,就是先用武臣的力量撬动范阳徐县令,然后利用徐县令撬动全局。但是,武臣这些人都没有发现,张耳、陈馀也没有觉察到。 需要撬动的关键点是范阳徐县令,需要撬动的面是30座城市,而真正的起点是观局,是看透全局。而看透局势的本质在于看透人心,看透他们都在想什么。 其实,面对武臣的进攻,徐县令也好,30多座城市也好,都存在摇摆和观望心态,人心中的对抗之势与服从之势同时存在,这都是真实的人性。 既不是直接投降,也不是继续为秦朝卖命,而是观望、评估哪边的利益更大,哪边更安全。 当人心处在摇摆状态时,只要外部给一个小小的力量,就能改变人心的状态,就能让它做出抉择。如果武臣展现出拉拢的力量,那么所有城市都将顺从;如果展现出进攻的力量,那么所有城市都将反抗。 这就是蒯彻造势的所有奥秘所在,他要创造吸引力,让人心之势偏向归顺。 蒯彻造势造的就是吸引力,利用的是给范阳的徐县令封侯。这个榜样的力量就在于传播消息,用示范给大家证明投降的好处是真实可信的,让所有人真切地感受到吸引力,就成功了。
0 阅读:2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