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太阳》是目前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最早收入人教版课本的时间是在2001年,具体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系人教社编写出版的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
目前使用的部编本教材是第十二套教材。这也意味着,《四个太阳》进入教材的时间,也有三十余年了。
《四个太阳》的作者夏辇生,她的另一篇课文收入在目前教材的一年级上册之中,这就是笔者之前追根刨源过的《项链》。
这篇文章为:“一年级课文《项链》的出处在哪里?找到来历,也找到了它内涵之秘”。
出乎笔者意料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夏辇生也看到了笔者的这篇剖析文章,并在文章的末后,作了留言。
总体来说,还是肯定了笔者的解读。
她在留言中写道:
——我是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的作者夏辇生。经小语名家周益民老师的转发有幸遇见“文学私秘”,由衷感谢你们深潜文学之海的“心舟探秘”!赞叹感佩珍惜生命中的遇见,祝福永远。——
在此,也对夏辇生老师的关注、支持与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
目前的部编本教材中,夏辇生的作品,能够查到的就是《项链》与《四个太阳》这两篇。
《项链》发表于《幼儿画报》1985年第7期,《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最早的发表之处,也是在《幼儿画报》中,它刊发在杂志的1989年第3期中。
与《项链》一样,《四个太阳》也是作为卷首重点推发的散文,用了两版的篇幅,作了绘声绘色的隆重一举托出。
而实际上,我们注意一下,在《幼儿画报》这本杂志上,《四个太阳》这篇文章非常短小,很难引人注目,也难以引起阅读的兴趣。
毕竟儿童喜欢的是故事,而不是一个非常短促、文意朦胧的儿童散文,但是《四个太阳》进入课本后,能够作为一篇经典范文被详细解读,重点聚焦,共情品味,便使得这篇课文的深度意蕴,能够被充分浸润而出,成为一篇富有滋养的课文原本。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并比照一下进入课文之后的文本,看看它作了什么样的修改了。
《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照着夏天(课文改成: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大马路(课文改成: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课文增加: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挂在冬天(课文改成:照亮冬天),温暖着娃娃们冻僵的手和脸(课文改成: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课文: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噢(课文改成:哦),画个彩色的。春天,是个最美的季节(课文改成: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与目前课本里的课文相比,最重要的修改之处,是将“照着夏天”与“挂在冬天”这两个基本语词进行了调换,分别变成了现在课文里的“挂在夏天的天空”和“照亮冬天”。
当我们回溯教材的版本递变,会发现,语文教材,曾经有一段时期将“挂在冬天”改成了“送给冬天”,这无疑与上一节“送给秋天”产生雷同,所以,后来又改成了“照亮冬天”,也就是把原作品里的第一节中的“照着夏天”的说法,搬到了这里。
不过,现在改成“照亮冬天”,并非是最佳选项,因为冬天并不定是黑暗的,只能说它是寒冷的,这里更宜用“照暖冬天”比较适宜,也符合接下来的文中的语境——“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这篇文章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太阳在四季的不同作用,而赋予了它的色彩维度,实际上,是把自然的典型的季节色彩,赋予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热量之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太阳在四季里的“典型色”,在文章中的生发流程并不同步,也不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节,夏天的绿色太阳,是由于夏季是绿色的。秋季是金色的,故太阳是金黄的。这是一种源自于写实而赋予了太阳的颜色。
但冬天的太阳颜色,却不是依照上面的规律定性的,而是根据太阳对于人心的触动性质,而把它确定是红色的,相比之下,如果按照上两节的太阳色彩定性,冬天的太阳,更应该是苍白的。但作者显然在这里突出了太阳的温暖底蕴,而赋予了太阳一个纯粹是“唯意志”环节中的温暖的色度——红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散文第一、二节是写实的,而第三节对冬天的色泽定性,是根据人心的需要而“赋能着色”的。
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由心灵的感触而决定的。
正是作者对冬天这一个环节在文本的悄然递进之间作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嬗变与改换,才在接下来的第四节也是第四个太阳——春天的太阳,完全进行了一次肆意的意识流的赋予:春天因为色彩多样,而被人为地定性成“彩色的”。
其实四季都有着彩色的因子,但是这篇文章是歌颂春天的,所以把春天的色彩赋予了最全面的配伍。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四个太阳》发表在1989年第3期,出版时间在1989年3月8日,《幼儿画报》这个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非常注重对季节的应对,此文发表在这样的时段,正是配合季节的变化而赞美正在伴随着刊物出刊时间而到来的春天的。
而《四个太阳》收入到课本也是在一年级春学期的教材中,也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窗外的春天的多姿多彩的一面。
《四个太阳》通过列举了四个季节的太阳的不同风格与意象,而落笔于“春季”,文中的四个太阳,并不是均衡的抒写,夏、秋、冬三季的太阳不过是一个背景,是为了烘托春天的太阳而铺垫的。
总体来说,《四个太阳》在教材里的出现,反映出教材在选文上的一个共性的取向,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现行的教材,非常喜欢选择综合性的、总括性的、抽象性的课文。
我们从《四个太阳》中可以看出,它实际上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的太阳的作用,引领儿童去体悟四季转换中的太阳的不同面容与质地。它本质上是对一年四季的抽象抒写。
而类似的这样的构思立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面积地活跃着,成为一种“现象式的存在”。
作者创作谈
我们不妨看一下,这种以四季为观测标的,进行抽象归纳的类似课文:
一、一年级上册中的《四季》全诗四小节,每一节列举了一个季节的标志性的物征,把它们作为一个季节的象征。可以说,也是一种浓缩性的对四季的抽象概括。
二、二年级上册课文《田家四季歌》课文来自于民国教材,作者不明,也是描写了农家的四季代表性风景与风情。
三、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课文作者列举了四季的各种风貌,按照作者为日本人的身份,显然是日本的四季特征。
这种立足于四季差异的课文,高屋建瓴,俯瞰众生,既有具象的现实提取,更有抽象的宏观把握,可以说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变换的比对,学会对不同自然情境的重点把握,学会对突出要害点的撷取提拎,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概括、抽象能力,而这种能力,随着孩子们成年之后,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面对社会、获取生存求生技的能力。
因为,我们必须在丛杂、纷繁、密集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中,寻觅到最为核心、代表性的部位与环节,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要点,咬准重心,找准方向,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现在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这类超浓缩、概括类、看上去并非有趣的课文选入课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