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不分老少,生活日常中都有各种喜好、嗜好、癖好,各尽所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有的只是眼前的苟且。跟着感觉走,既是天理,也是人欲。
小资印象:一米阳光,一杯咖啡;一份情调,一种生活。

网络图片
有人喜欢可乐,有人喜欢奶茶,有人喜欢果汁,有人喜欢白开水。而我,偏爱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粘粘地浮在表面,甜甜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下面。一滴馨香入口,滋味蕴藏神奇,先前的惆怅总会被最后的回味所替代。即使在家闲着,早起还魂汤,午后续命水,一天二杯。就像人生信条:只要活着,永不放弃,直到海底。
偶尔外出,完事后总会就近找爿咖啡店落座,或临窗,或倚墙。要一杯咖啡,伴侣随意。喜欢这里那种安静、温馨、没有太多聒噪的氛围,可以低头刷手机,“耳耳不闻窗外事”,也可以抬头看风景,“风吹柳花满店香”;咪一口,嗲得来呦西!还原本性。加上对香气的情不自禁,这一歇,时间就是自我,最关键的是,打哈欠也不会有人来赶你走。
人,不会拒绝快乐!咖啡含有丰富的芳香物质,它会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会让人感到兴奋。通过一杯咖啡获得快乐,成本确实低。换句话说,咖啡因就是启动多巴胺的最廉价的快捷方式之一。
说嫉妒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也可以叫文化。市井语:有样学样。改开前,咖啡馆曾被视为崇洋媚外的“资本主义的尾巴”,纯纯地觉得咖啡是舶来品,除了那些洋货花头锦,喝咖啡无非是为了猎奇,显摆、装酷。改开后,瑞士的雀巢咖啡公司也乘着这股东风,来到了中国,让我记住那个“味道好极了”这句广告词。如今魔都,满城尽是咖啡屋,什么美式、拿铁、雀巢、星巴克、玛奇朵、卡布奇诺等洋品牌咖啡,目不暇接。而土包子的我,除了“混一色”,更喜欢“清一色”的美式咖啡,如同村里“小芳”,朴素、简单、通透。
而我真正认识咖啡是在九十年代刚解体的前苏联,可以向别人豁一句胖:“我在普希金咖啡馆喝了杯咖啡!”
俄式咖啡,也叫“热的摩加佳巴”,具有浓厚的咖啡味,是热量非常高的饮料。那里的人们喜欢把咖啡豆在壶里粉碎,混入各种喜欢的伴侣,使其充分融合后直接煮。一杯“热的摩加佳巴”咖啡,三分之一是渣,咪一口,啧啧!激烈的口味,令人打颤。领教了战斗民族的咖啡热情,也是造就了俄罗斯人强悍的个性。
这家位于涅瓦大街上的文学咖啡馆,后改名为普希金咖啡馆。据载,1837年1月29日,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此地喝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杯咖啡,义无反顾来到白雪皑皑的圣彼得堡郊外,为了这个心爱的女神与情敌决斗,最后倒在了沉闷的枪声中。那年,他38岁。
我信奉一句话:爱是冷冷的冬夜里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