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后,明朝和瓦剌之间的交锋还远未结束。但也先并未选择去攻取此时防务空虚且人心涣散的北京,而是带着瓦剌大军在宣大地区徘徊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是想干什么?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七日,也先带着明英宗来到宣府镇城。这次也先并未选择攻城,而是派人向城内明军递送了英宗的手谕 – 打开城门迎驾。不知何因,朱祁镇就是相信了也先是“真心”送他还朝。
宣府总兵官杨洪既不接旨也不敢出面回应,他让手下扯了三个理由。一,天黑看不清楚皇帝是否在城外;二,依制已到门禁时间不得开门;三,杨洪不在城内,无人可以拍板决定。
也先自然明白杨洪是不愿意开门,但见朱祁镇这么配合,他也不想在宣府浪费时间,因为还可以把皇帝往大同城里“送”。
八月二十日,瓦剌大军到达大同城外的东塘坡。当日朱祁镇亲笔写好书信,并命忠勇伯蒋信送入城中。但大同守军一样“不信”,蒋信无功而返,朱祁镇只得再派自己身边的锦衣校尉袁彬。
袁彬到大同城下不仅以头撞门大声呼喊,还出示自己的锦衣卫驾牌(类工作证)为信。守军不得不放其入城并带他去见了广宁伯刘安、都督佥事郭登、知府霍瑄等官员。袁彬递交了朱祁镇的书信,并再次转述了皇帝的要求,厚赐也先并开门迎驾。
八月,也先拥帝北去,经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币。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登与安及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知府霍瑄等出谒,伏地恸哭。以金二万余及宋瑛、朱冕、内臣郭敬家资进帝,以赐也先等。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
众官员一番讨论后,决定先随袁彬出城面圣以确认消息。至此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宣大方面已无法否认皇帝在也先军中这个事实了。所以众官员回城后,不得不依朱祁镇的意思,凑集钱财送予也先。
但是郭登还是拒绝了迎英宗入城的要求,气得朱祁镇大骂郭登“朕与登有姻连,何外朕若此”。但也先却是大喜,不仅尝到甜头,还可以“名正言顺”的不放朱祁镇,而且有理由让他继续帮自己索财。
此后也先就带着朱祁镇这个皇帝,一边在宣大一带转悠“叫门”,一边让朱祁镇向京师下旨“厚赐也先”。
九月六日,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并遥尊正在“北狩”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在朱祁钰的暗示下,“上皇书,伪也。自今虽真书,毋受”,各边镇将领和官员不再搭理朱祁镇。意识到手里的“人质”贬值后,也先才着手另一个方案“送皇帝南归”,即进攻北京。
在进攻北京前,也先在宣大做了最后一次尝试,九月二十二日带朱祁镇再次来到大同“叫门”。这次郭登依然没开门,但他并没有真的不把朱祁镇当亲戚。
郭登在城内动员和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准备趁瓦剌军松懈的时候夜袭偷营,抢出太上皇朱祁镇。但是有人将消息泄露给了也先,也先提前拔营离开了。改变不了历史的郭登惟有大骂,“驽材果败吾事”。
注:郭登欲救朱祁镇之事出自明朝项笃寿编纂的《今献备遗》,书中指出泄露消息的是广宁伯刘安。
十月初,也先率瓦剌大军正式向北京开拔,京师保卫战也就此打响。
十月四日,瓦剌先头部队到达紫荆关北,不过此时紫荆已有于谦派遣的一万二千明军驻守。八日也先率主力到达并派军从小道绕后,夹击之下明军逐渐不支,九日紫荆关沦陷,负责守关的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和右副都御史孙祥战死。
此后也先再未遭遇抵抗,率军一路狂奔。两日行军二百多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卢沟桥,但也先眼前的京师已不再是五十天前那个防务空虚、人心涣散的京师。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明史·卷一百七十》
激情昂扬的言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人心、鼓舞士气,但填补不了空虚的防务,也无法为长久的信心提供支撑。作为“京师保卫战”的功臣,于谦是有改变这些的勇气、信心和能力,但是还有一个要素于谦本人并不能左右,那就是“时间”。
为加强京师防务并真正的稳定民心,于谦还做出了如下一些部署。
首先,惩处土木堡之变相关失职将领,并加强军队操练(包括宫中禁卫),森严已涣散的军纪和士气。
第二,鉴于原三大营已溃不成军,在京师重新编练10个团营。兵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山东、河北、河南、南直隶、江苏等地调遣备操、备倭军。二是在河南、山东、京畿、山西等地紧急募兵。为了鼓舞新军士气,全部提前预支半年军饷。
第三,派人前往战场收集土木堡之战中明军丢弃的武器(火枪3.3万支,火箭44万枚,火炮800门等),并从南京调运库存兵器、军械12万件入京。
第四,组织人力物力从通州粮仓向京师运粮,以备围城之需。
第五,组织人员加固京师城墙,并围绕京师挖掘壕沟、修建拒马等防御工事。
这些部署都是好策略,但是它们的执行以及显现效果都需要时间。这些时间于谦给不了,瓦剌和也先则没有道理给。所以这时愿意配合也先“叫门”的朱祁镇就体现他的价值,不然本就有意攻打京师的也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也先贪了,别在九边晃荡,直接奔京师叫门就行了
哈哈,笑死,下旨厚赏也先[呲牙笑]
朱祁镇真乃汉族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