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中国抗癌药在全球舞台上,将美国巨头默克公司的王牌药物“挑落马下”,世界终于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生物科技领域正在上演的“逆袭神话”。
过去,中国在全球医药版图上,更多被贴上“仿制药生产基地”“原材料供应者”“临床试验执行者”的标签。然而,如今的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正在打破这一固有印象。

去年9月,中国康方生物的一款实验性抗癌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后期试验中交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答卷——让患者病情未恶化的生存时间几乎翻倍,达到11.1个月。
而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由美国默克公司生产、自2014年上市以来已创造超1300亿美元销售额的艾德维达(Keytruda),该数据仅为5.8个月。
这一结果不仅震惊了医药界,更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生物科技的强大潜力。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收购的管线占比
中国能在生物科技领域实现如此巨大的跨越并非偶然。近二十年前,中国政府就高瞻远瞩地将生物技术列为战略重点。
2015年,药品监管机构启动了一场堪称“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改革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政府大力扩充监管人员队伍,在短短两年内清理了2万份积压的药品申请,让药品审批流程不再“卡脖子”;同时,简化临床试验流程,并使其与全球标准接轨。

北京大学崔一民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批准首轮人体试验的时间从改革前漫长的501天,大幅缩短至87天。
与此同时,一股“海归潮”汹涌而至。海外学习、工作的优秀人才,被国内庞大的市场、发展机遇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吸引,纷纷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回国。
更宽松的上市规则,也为生物科技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退出路径,让资本看到了回报的希望。一时间,大量资金涌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私募融资额从2016年的10亿美元,一路飙升至2021年的134亿美元。
有了人才和资金的双重加持,中国企业彻底摆脱了“抄袭西方药物”的旧有模式。它们不再被动等待专利到期后生产仿制药,而是创新地采取“快速跟进”策略。

国内创新药授权首付款统计
药物研发从确定靶点开始,而“快速跟进者”无需从零起步,凭借对已知药物的改进,在提高安全性、有效性或给药途径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快速、更经济的方式开展试验。
在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这种模式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抗体偶联药物作为抗癌药物,其核心成分早已存在,而中国企业凭借对连接方式等关键环节的优化,在这一领域蓬勃发展。
速度,更是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一张“王牌”。康方生物创始人夏晓玲自信地表示:“我们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快两倍甚至三倍。”
的确,在中国庞大患者群体的支持下,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工作变得相对轻松,再加上政府鼓励医院和医生积极支持研究,使得临床试验这一药物研发中耗时最长、成本最高的阶段,在中国能够高效推进。

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
康方生物就凭借在中国出色的试验结果,成功说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药物直接推进到后期试验阶段,这足以证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速度与质量上的双重优势。
如今,西方制药商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这个崛起的对手,甚至开始向中国寻求灵感。由于药品专利到期,西方制药商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损失高达1400亿美元的销售额。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他们达成的大型许可协议中,近三分之一(价值5000万美元或以上)是与中国公司合作,这一比例是2020年的三倍。
据咨询公司艾意凯(LEK)估计,全球从中国获得许可的药品总价值在此期间增长了15倍,达到480亿美元。就连默克公司,也在11月向中国生物技术公司LaNovaMedicines支付5.88亿美元,获取类似疗法的专利权。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国际合作上也探索出了独特的模式。
许多企业不直接在美国销售药品,而是通过许可协议,出售药品在中国境外的营销权,获取预付款和其他费用。
另一种“新公司”(NewCo)模式也逐渐兴起,中国制药公司将临床资产剥离给由经验丰富的本地管理团队运营的美国实体,母公司保留部分所有权,一旦药物成功,便能获得丰厚收益。

然而,中国生物科技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重重挑战。
授权交易的火爆掩盖不了年轻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2024年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私人投资降至七年来最低点,全球生物科技市场增长放缓的趋势也波及中国,投资者更加谨慎,优先选择有现金流或强大国际潜力的公司。
此外,中美关系的日益紧张,也给行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美国患者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的实验性药物许可费已低于美国同行。

但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逆袭之路已经开启,凭借着创新的模式、惊人的速度和庞大的潜力,它必将在全球医药领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未来,中国生物科技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