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白沙壁画

读经典看 2025-04-01 13:08:38

坐落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丽江,散落着一些明清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在中国明清建筑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在这些建筑中遗存的明清壁画更是绚丽多彩。

位于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三元村的白沙古街及白沙明清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沙明清建筑群由文昌宫、大宝积宫、琉璃殿、藏经阁、大定阁、金刚殿等古建筑及分布在古建筑内的大量明清壁画所组成,这些壁画俗称白沙壁画。

现存白沙壁画主要分布于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大觉宫之中,总计53铺,171.67平方米。

琉璃殿与大宝积宫是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的两座寺院,均为丽江土官木氏所建。

白沙壁画绘制时间跨越明初到清初的三百年间。壁画始绘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5年),兴盛于明代嘉靖、万历之际,明末逐渐衰微。现存壁画除大定阁内一部分补绘于清代乾隆年间外,其它为明代作品。其中琉璃殿、大宝积宫的明代壁画于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系由明代木旺、木增等几代土司近300年陆续完成。据记载,纳西族东巴画家和画师、道士张仙师以及一些纳西族东巴弟子,藏族画家古宗古昌与弟子,以及汉族画家马啸仙团队参加了绘制。壁画的内容以宣讲宗教教义为主,题材兼容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艺术风格融藏、汉、纳西绘画为一体,从而体现出纳西文化的地方性和包容性,风格兼具多元文化的特色,较北方同时期相对单一的主题内容和风格而言更具独特性,是我国明代壁画突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丽江白沙壁画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风格独特、题材丰富,反映当地宗教和谐共处的特点。白沙还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经过地,藏传佛教文化分布广泛。

白沙壁画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如《普门品》等佛经故事画中的百姓乐舞、屠猪、木作、纺织、钓鱼、打铁、砍柴以及官吏、差役、罪犯、刽手、旅行人等画像,生动逼真,反映了当时纳西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是明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6年12月,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省爱国教育基地之一,是丽江对外宣传和旅游中最精彩的历史文化景点。

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山顶,面阔两间,呈方形,金柱内上檐斗拱下有壁画16幅。

琉璃殿南无大威德海会画幅长1.165米,宽0.44米,面积0.51平方米。内容为南无大威德海会,正中主尊大威德法身大日如来,趺坐莲台,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肋侍菩萨。

南无药师如来海会画幅长1.145米,宽0.445米,面积0.51平方米。内容为南无药师如来海会。中央主尊药师如来趺坐莲台,手托药钵,左右为地藏、观音二肋侍,较为特殊,明显有阿叱力教特色。

大宝积宫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呈方形,内存壁画12幅,壁画面积有61.48平方米,是丽江现存壁画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部分。壁画将佛、道、喇嘛三教人物糅合在一起,用笔严谨精流畅,融合汉、藏、纳西、白等的传统技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琉璃殿前,有一棵柽柳。柽柳(Lamarix Chinensis)又称观音柳、三春柳,柽柳科树木在北半球广泛分布,云南有2 属5种。本科植物喜光、耐干旱、水湿及盐碱,是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和庭院观赏的好树种。

白沙村琉璃殿前的这株树龄500年的古树,是国内最古老的柽柳,被称为是“中国柽(读作chēng)柳王”。

这棵柽柳树高8米,树干基部埋于地下,地上分为两枝,呈倒八字形向南北两侧倾斜,表现出顽强生长的气势。

大宝积宫金刚勇识五方佛画幅长1.225米,宽2.075米,面积2.54平方米。内容是金刚勇识五方佛,共十一像,每像下都有藏文名称,根据藏文题名,主像座上的藏文题名为"向吉样金刚勇识顶礼",主尊为金刚勇识,又称为金刚萨捶,是汉传佛教中的普贤菩萨,主尊金身朱衣,双跏趺,坐于莲座上,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持袈裟一角,称授记印。彩带围绕左右,黑色背光,边饰赤云。图上部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右为东方阿悶佛(不动如来),左边为药师佛;主尊左上为南方宝生佛,左下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右上为金刚勇识,右下为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寿);下方正中一像为多闻天,身色金黄,不着甲胄,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头戴花冠,头顶有发髻,嘴角有两撇胡须,下巴有一周短胡须,右手抱一大猫鼬,猫君口含宝珠。左为日天,右为月天。本图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五方佛"图,与其他地方的五方佛图相比,有药师佛、金刚勇识、日天、月天等佛、菩萨。

大宝积宫孔雀明王海会图画幅长4.52米,宽2.07米,画幅面积9.36平方米。内容是孔雀明王海会图,壁画正中画大佛像孔雀明王,金身朱衣,三面八臂,遍身璎珞,手执法器,右手1持缘果,右手2持金刚杵,右手3持法轮,右手4持宝剑;左手1持净水碗当胸前,左手2持数枝孔雀羽,左手3持宝盒,左手4持长戟。跣足坐莲花须弥座上,座有金书藏文题字,意为"向南无孔雀佛母顶礼",座下有小孔雀一只。背光为两层,作黑、朱二色。座前八大菩萨:观自在、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曼殊师利、除盖障、地藏。佛像两侧围拥着二十八宿、龙王、雷神衹等一百六十七尊,或拥簇成群,或兀自参拜,或顾盼相向,或直视前方,动态变化,曲尽其妙。在形象刻画上,天女的贤淑,沙弥的脱俗,帝君的庄严,天将的威猛,各有其神态。在天将中有赤发虬髯如火焰的,还有飘带怒张增加其威猛的,还有虎首人身、犬首人身牛首人身、熊首人身、鱼首人身等神像。壁画结构宏大,人物参差相间,或以圆光隔开,或以云彩穿插,各组之间有疏有密,对称中又有变化。画法以淡墨勾底,重勒金线,用笔纤细,有的地方几乎看不出线条来。色彩以金、朱、黑为主,神像以白云喷吐,画面色彩效果,既富丽堂皇又古雅沉着。

大定阁中,正殿壁画内容为藏传佛教密宗和四大菩萨像,配殿题材主要为说法图。

正殿南北壁以观音,文殊,普贤,大势至四大菩萨像为主,尤以文殊、普贤像中的散花飞天最具特色。北壁另有藏传佛教护法神"冒那毒支",身施蓝色,红眉赤髯,瞪目,张血盆大口,足踏魔鬼。正殿东壁为喇嘛教欢喜佛,共两幅,均上列坐三佛,下列欢喜佛三组。每组欢喜佛各抱一裸体明妃,或三头六臂,或七面十六手,均手执法器,朱色背光,边饰火焰。明妃像或蓝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棕色。神态各异。

北配殿,其一为藏式金刚宝塔,塔中有一坐像。其二为中央有一坐佛,周围共十六像,背景有雪峰三座,并绕以白云,颇有丽江风味。其三为中央释迦佛一座,周围十二像,左右上部各坐佛一躯,其中一个三头六臂女神,微向前倾,动态很美。其四为中央有一坐佛,周围共十七像,佛身微侧,顶冠、璎珞及飘带均甚富丽。

南配殿,规格及画面与北配殿相对称,有山有水有树有花,亦有雪山,画风细密,有明显藏画风格。另一幅古树和山茶画得很美,线条纤细,有当地绘画风格;而大门右侧有梵文"百字咒"一行,菩萨左右有帝君神将,均为道教神像。

纵观大定阁壁画绘画风格兼具汉藏壁画风格,既有中原传统画风又有藏密精细严密的"曼荼罗"画风,布局构图对称且富于变化,画风纤细,线条严谨,各神像人物神态各异,山水、花草、鸟兽参差对比衬托,艺术水平较高。是纳西族地区文化多元交融的缩影。

大定阁佛与护法金刚画幅长4.035米,宽1.865米,面积7.53平方米。内容为佛与喇嘛教护法金刚,共十七像。中央坐一佛,佛身微侧,着朱衣,棕色圆光,外套蓝、朱二层背光,顶冠、璎珞及飘带之类均甚富丽,背景为青棕色的树石、花竹之类,天空中祥云舒卷,色彩以金、朱、青绿为主,少见黑色。主佛前方画喇嫲教护法金刚。

大定阁飞天壁画整幅图画幅长1.335米,宽1.97米,面积2.63平方米。图画内容是普贤菩萨,主像普贤菩萨神态悠然,抱膝坐于莲池边岩石上。

金刚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单座四合院,坐北朝南。大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通阔8.26米,通深10.1米),通高8米。前有月台,左右厢房。抬梁式木结构,重檐四角攒尖顶,上层檐下施斗拱。

文昌宫是清代建筑,殿宇壮观,宏伟肃穆。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1925年修葺。由大殿、前殿、门楼、厢房及附属建筑构成。

大殿坐北向南,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丹柱碧瓦,回廊四通,建筑面积432平方米。

大殿盔顶重檐由30根巨大立柱撑托,门窗、栏杆及撑弓雀替皆有精美雕刻。殿前有月台和垂带踏跺。

大殿前是正殿,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抬梁式大木结构,檐柱置莲花双柱础,颇具特色。

文昌宫一进两院,窗棂嵌花,树木生翠,盆景含幽,典雅古朴,气息院中,山风习习,草木馨香,格外沁人心脾。

院内还有一护法神柱。此柱原存白沙护法堂内,下为莲花座,上为五花石柱,柱体刻佛教吉祥符号,有镇邪、护佑之意。

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其兼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的题材,融藏、汉、纳西绘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纳西文化的地方性和包容性。

白沙壁画无论是题材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别开生面,独具风采,不仅在中国壁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极具研究价值,而且也不失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享誉中外的白沙壁画附近一座纳西风格的院落里,一对夫妇创办了刺绣学校,呕心沥血地传承推广着"滇绣"技艺,唐卡和东巴文化是他们独特的刺绣题材,这对夫妇就是梁勤和彭萍。

在这座刺绣学校里,绣娘们穿针走线,一幅幅佛教文化题材的双面刺绣作品在她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了。一副副精美绝伦的唐卡,人物惟妙惟肖,你不仔细看,还以为这唐卡是画的。

白沙壁画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模糊不清,又不许拍照,游客们离开时不免遗憾。有了这些唐卡,大家就都欢天喜地的了。

0 阅读:1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