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西北20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有郑州文化公园。此园南依岳山,北临黄河,正处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连绵的丘陵在此处戛然而止,这里因此成为黄土高原的终点,也是华北平原的起点。




穿山越岭的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奔腾而下,至此一马平川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逐渐形成了“悬河”态势。





公园景区入口处是炎黄广场,广场边的炎黄二帝塑像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塑像略高的是炎帝,他天庭饱满,长髯齐胸,从容睿智,仁爱慈祥,额头两道浅浅的皱纹,隐藏着神农氏勤劳质朴的气质。
塑像略低的是黄帝,他盛年英武,锐气勃发,眉头微蹙,鼻梁挺直,展现了轩辕氏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风范。
炎黄二帝坐南朝北,背依邙(读作máng)山,面对黄河。雕像以 82 米高的整座向阳山(师祖山)作为像身,再在山顶塑造 18 米高的头像,总高度达到了 100 米 。单是雕凿这座塑像,就用了20年。
这个炎黄二帝雕像,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巨像前面的广场周围遍植松柏,中间建有一个祭坛 。在祭坛至塑像的轴线上,建有长 200米的神道,一直延续到黄河老滩。
广场两侧各列四座铸铜大鼎;连同山前的一座,共九鼎,寓意九州四方江山永固 。
广场东西两端摆放大型编钟、铜鼓各一个 ;四周环绕着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像,颛顼、帝喾、孔子、玄奘、司马迁、秦始皇、成吉思汗……一百位历朝历代重要人物或坐或站,组成的群雕宛若巨龙,绵延起伏、气势磅礴。
广场东南侧的小顶山(又称岳山)是伟人于1952年10月视察黄河的地方,后人铸就了一尊高3.8米、重4吨的坐姿铜像用以纪念。





"岳山耸翠",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荣泽八景"之一,山顶的浮天阁,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阁",是在原岳山寺旧址上兴建的一座高33米三层塔式建筑物。
五龙峰景区在炎黄二帝塑像西北侧,位于地质公园广武山园区东部,东与花园口园区相邻。
五龙,是由伸入黄河的五道黄土梁组成,东部岳山为区内最高峰,西部山岭因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岭”。这里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这里马兰黄土的厚度堪称世界之最。
在五龙拱卫的山麓平地中,有一个繁花似锦的小花园,花园正中心一个硕大的梅花池中央矗立着一座乳白色塑像:一位汉髻唐装打扮的母亲,怀抱一个幼小的婴儿,正在细心地“哺育”。







这位端庄慈惠的母亲,象征着黄河;怀抱中酣睡的婴儿,象征着中华民族。雕塑寓意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塑像始建于1985年,为白色水泥筑成,2014年用汉白玉重塑。高5米,重69吨。
塑像不远处,是郑州城市供水系统中的一个提灌站,这个提灌站被誉为“郑州人的生命线”。

在攒(读作cuán)簇在一起的五峰之上,苍松翠柏间点缀着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
五龙峰的最高处,有一个清式重檐的 “极目阁” 。登此阁,凭栏远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景象尽收眼底。
从五龙峰景区向右手方向眺望,一座红色大桥飞架于黄河之上,宏伟壮观,这是2014年通车的郑焦城际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大桥,是中国进入城际铁路时代和高铁时代的重要体现。
红色大桥所在处,是“三桥汇”景点,三座不同时代、不同形态、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建造水平、相距不足千米的黄河桥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郑州桃花峪黄河河道上并存。


这三座大桥,第一座是1906年通车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这是中国首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结构铁路桥,被称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现在只剩下桥墩遗址供人缅怀;第二座是1960年通车的京广铁路郑州黄河大桥,是新中国在黄河上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双线铁路桥;第三座是现在的京广铁路大桥。
汉霸二王城位于公园内的广武山上,北临黄河 ,楚汉两城在此处隔鸿沟遥遥相对。据说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曾在此对垒。
主峰平台处有敖仓遗址。此处虽然地势较高,却是黄河和人工水道鸿沟的交汇点,秦灭六国后将大部分粮食集中在这个粮仓。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吴广一路向西势如破竹,攻到荥(读作xíng)阳时缕缕受挫,足以看出秦军对敖仓的严防死守。
随着王朝政治中心的转移,魏晋南北朝以后,敖仓渐被废弃。
位于骆驼岭主峰的大禹山,是大禹当年治水的地方。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黄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而去,雄伟壮观。

山顶上的大禹目光坚定,他右手执耒,左手有力地伸展开来,似乎想要挡住一切洪水猛兽。
雕像基座上的刻字曰:“美哉禹功,名德远矣。”
是的,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拯黎民、划九州的夏朝开国君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