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的陆公祠

读经典看 2025-03-18 12:55:00

陆公祠南靠丞相巷,西邻解放路,东毗儒学街,是为纪念宋末政治家、抗元名臣陆秀夫所建。

陆公祠明嘉靖十年(1531)盐城知县程㸅始建。

建于儒学街的"陆忠烈公祠"为飞檐黛瓦祠宇建筑,分前门。正殿、后院三进,有“仰止堂”、“表忠亭”、“中流砥柱坊”等。

陈列分"家"、"国"两部分,通过现代的展陈手段,表现陆秀夫为人诚实、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的美德,再现了陆秀夫勤政、廉政和崖山殉国的壮举。

嘉靖十七年(1538),县丞胡鳌重修,又增建“浩然堂”。万历、天启年间曾经修缮。清顺治十三年(1656)又重修。康熙二十六年,工部侍郎孙在丰阅视河道至盐,拜祠捐修;后乾隆、嘉火年间亦有修葺。祠内存有历代地方名人题撰的匾额、石刻、楹联和陆秀夫的塑像等。由于战火摧残,至解放前夕,祠宇已是断壁残垣。一九八三年盐城刚建市就拨款重修,对外开放,并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98年秋,盐城市人民政府決定重修扩建陆公祠,恢复中流砥柱坊,新建三进厅堂、“光前裕后”照壁,重新设计制作陆秀夫生平事迹陈列展,并配套建成文化一条街,彰显千年古城的历史文脉。

院内有一眼水井,据考为明末修建。南宋朝廷及数十万军队被元军逼至南海之荒岛,无淡水,危机万分。丞相陆秀夫寻至澳前山,惊见山峦上有一地龙,便命士兵掘"龙井"、虎井、马井三口。少帝闻之大喜,天不灭大宋,朕赐"宋井"。后人在修建陆公祠时,特掘此井以纪念。

陆秀夫(1235-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左丞相,南宋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出身名门,5岁入学馆读书,得到很多名师指点,县试、州试、乡试皆高居榜首。

陆秀夫20岁(南宁宝佑四年)那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

祥兴元年(1278年),他成为左丞相,致力于匡扶宋室,抗击蒙元的战斗中,先后拥立宋端宗赵昰(读作shì)和宋末帝赵昺(读作bǐng)。

南宋祥兴二年,南宋与元朝在广东崖门(今广东新会)海域进行了最后一次大决战。宋军战败,元军攻破崖山。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拔剑将妻子和子女们一一驱逐跳入海中;然后,他换上朝服也背着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

崖山海战时,文天祥已被被元军所俘,他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宋军在战斗中壮烈的场面,悲恸不已,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以悼念。

其实,早在崖山战争之前,文天祥就曾经作诗《陆枢密秀夫第五十二》,对陆秀夫斐然成章的文采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赞叹不已:“文彩珊瑚钩,淑气含公鼎。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

陆秀夫死后,文人方凤作《哭陆丞相秀夫》曰:“祚(读作zuò)微方拥幼, 势极尚扶颠。鳌背舟中国, 龙胡水底天。巩存周已晚, 蜀尽汉无年。独有丹心皎, 长依海日悬。”

明朝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卷六十三·宋》中说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总理到崖山后评价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后世将陆秀夫、文天祥与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今在江苏盐城见陆秀夫祠宇,不禁感慨万千。如果当时陆秀夫听从张世杰的话乘船逃走,小皇帝赵昺就不会死,陆秀夫自己也不会死,也不会有后来的杨太妃跳海自尽。那么,南宋的历史有可能改写吗?

0 阅读:12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