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为喜欢北高峰,还是喜欢伟人本人,总之,也爱上了伟人的这首《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每当想到这首诗,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个念头:北高峰一定是好的,不然伟人为什么会三登这山呢?
不知道伟人当年是从哪里登上北高峰的。现在上北高峰,可是有好多条路可走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是从西溪谷这一带上北高峰的。
爬到西湖景区的界地处,看见右手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轮廓曲线柔和、带小亭子的山头,以为那就是北高峰。结果,路人告诉说那是美人峰,比北高峰还要高。



美人峰



后来DeepSeek了一下,位居北高峰与龙门山之间的美人峰,确实比北高峰还要高,虽然高了只有五十米。
美人峰,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山的体态。
美人峰很美,像个睡美人。不过,得从龙门山遥看,才能看到这美人的全貌。尤其是在早晨,山上迷蒙的雾气给这美人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就更美了。
倘若登上美人峰的峰顶,站在那个"一峰玉立"亭前俯瞰山底景色,更是一件心旷神怡之事。
从界地处分出来两路,一路可去美人峰和龙门山处,一路是往法华寺和老东岳去的,我们很想拜佛,就选了去法华寺这边。
爬到问了下山的人“到顶还远吗”这种话两三次的时候,山顶终是到了。
从山头的另一边,沿着石头台阶再翻过去,到了北高峰的另一边山麓,才是法华寺。
法华寺相当新鲜华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寺院是省佛教协会和原东岳村委会于1999年筹资新建的,原来的老寺院,在1958年被倾毁了。
在法华寺内,我们依次见到了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禅堂、法华讲堂、舍利塔……这和其他佛教寺院大致相仿。




















然而,法华寺就是法华寺:这座寺院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法华山深密的树林里,依山而建,各建筑随着山势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紧凑而幽深,这韵味却是别的寺院所缺乏或者是没有的。
按照正常的礼佛,应该是从山门到鼓楼和钟楼,而后天王殿,而后大雄宝殿,而后法堂/藏经阁,而后讲经堂……我因是翻山而来,顺序竟然全倒了过来,心里不免有些忐忑,生怕各路菩萨怪怨。












在山门外,有一方照壁,右侧是一座释伽牟尼真身舍利塔,这应该是法华寺内最有价值的东西。
舍利塔左侧,是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骨塔。现在寺名的匾额也是由他题写的。
法华寺能有今天,一个叫昙翼的门徒功不可没。
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年仅七岁的昙翼入寺学法,成为佛教史上著名高僧,曾在此山诵《法华经》十二年之久。
他这恒心为普贤菩萨所见。为了考验他的道行,菩萨便幻化成美女,深夜入寺去“调戏”他,但他却不为所动,大有柳下惠“坐怀不乱”之气节。
他对佛主如此的信仰终是感动了普贤菩萨,菩萨特地现出法相,凌空于昙翼念经的地方。
郡太守听说了这件事,特地上勅,皇帝于是下诏,建造了法华寺。
这个故事在杭州一带远近流传,还被编进宋元之间无名氏的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之中。
昙翼的品格确实令人敬佩:就算你是菩萨是佛,你引导人家干有失信仰的事情人家也不行不服不干;倘若不是如此,也就没有现在的法华寺了。
宋建炎间,高宗驾幸西溪,改赐法华寺为龙归寺。
之后,法华寺有一段时间被废。
明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云栖寺高僧莲池大师弟子云间青莲居士郑昭服变卖了自家的住宅家产,在法华寺旧址上重建寺宇,号称云栖别院。莲池大师命其弟子济舟住持,这是当时西溪最大的佛院。
崇祯时(公元1628~1644年)又改名古法华寺,修缮得极为壮观,又设有放生池,隔月有一次放生活动。
在法堂和藏经楼台边呆了片刻,听得法华泉泉声叮咚、鸟鸣宛转,心里顿感畅净。
像我这样优柔寡断、反反复复的俗人,纵然难如李叔同那般超凡脱俗,但是多来这样清净的地方,接受一下山水佛气的洗涤总归也是好的。
北高峰一带是个山清水秀之地,更是洗涤心灵的好地方。
据《西溪梵隐志》所载,法华寺是“西山一支,其阳为竺国鹫岭,其阴为法华。”
这就是说:法华寺在北高峰的西北面的山坞里,峰东南面的山坞里便是著名的灵隐寺,两座名寺,分别坐落在一峰的两面。
距离法华寺不远处,就是东岳庙,坐落在西湖留下的东岳村。
留下与西湖,直线距离本来不算太远,只因隔了这些小山,翻山越岭倒觉得很远似的。
东岳庙旁边有一条山道,顺着此道可以到达北高峰天下第一财神庙灵顺寺,这条路在古代应该也是一条上香古道,由此可见法华寺在古时候的地位。





从这条山道,还可以到达留下的马家坞观景台(也叫纳福云台)。有一次,我们在纳福云台上看见了北高峰峰顶的索道,就很想从那边走到北高峰这边来。但苦于不知道路的远近好坏,最后还是没有把心里的计划实施下去。
其实,既然是前人走过的路,那一定还是可以的。
有时候,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一些勇气和毅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