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杭州的变迁(二))

读经典看 2025-03-11 12:59:35

钱氏三代五王笃信佛教,在西湖内外广开寺院,还四处建造佛塔,雕凿石窟佛像。

钱氏主持建造的著名寺庙,现在还能见到的有南屏山的净慈寺、北高峰的韬光寺、南高峰下的法相寺、九溪十八涧的理安寺、天竺山上的上天竺寺……现在不见了的有吴山的宝成寺、梵村的云栖寺、六和塔的开化寺、赤山埠的六通寺、青芝坞的灵峰寺、钱塘门外的昭庆寺……

著名的钱塘四塔:白塔、六和塔、雷峰塔和保塔,也是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建造的。

东南佛国,果然名不虚传。

隋唐、吴越奠定了杭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宋代京城杭州厚积薄发,演绎了"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乃至上千年后今天的杭城也随处可见当年的足迹。

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杭州知州苏东坡组织人力疏浚西湖,挖出来的葑泥堆积在湖中,构成南北向的一条长堤,上筑六桥,"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夹植花柳"的"苏堤"由此形成。

疏湖筑堤,既省工,又利于交通,更增添了西湖美景。为防止湖面被侵占,苏东坡在湖中立石塔三座,三塔之间严禁种植菱藕。

北宋时期,杭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道通四方,闽商海贾,风帆浪舶",由此而生的城市建筑也具有了"海纳百川"的特征,堪称是东南第一州。杭州独树一帜的伊斯兰古清真寺﹣﹣凤凰寺(今中山中路与西湖大道交叉口)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南宋时期杭城已有上百万人口,在凤凰山修建皇城的同时,"外城大有更易",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并以御街为中心,设置了近百条坊巷,形成了城中有坊、坊中有巷、坊市相融的格局,奠定了杭城街巷的基础。这种开放性的城市格局、沿河筑路的城市形态,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具有明显特色。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基本格局仍在。南宋杭城坊名保留至今的仍有不少,如清河坊、太平坊、保佑坊、寿安坊、积善坊、里仁坊……

南宋京城将原主干道改建为御街,御街亦称"天街",老百姓谓之十里禁街,是为皇帝去景灵宫参拜祭典而修建的。

御街南起皇城和宁门,北达景灵宫前斜桥,全长13500尺(宋尺),铺石板35000多块。与御街大致平行的南北道路共有4条:自吴山至俞家园经德化坊达余杭门,自朝天门至众安桥春风楼,自南瓦东钟公桥至盐桥西,自南瓦东绕德寿宫至昌乐坊;东西干道也有4条:即自钱塘门至东青门,自丰豫门至崇新门,自清波门至新门,自钱湖门至候潮门。

公元1158年,南宋在吴越国子城基础上修建了皇城(即南宋皇宫)。南宋皇城,东起今中河南段以西,西达凤凰山山腰,南抵笤帚湾,北至万松岭以南,"周围九里"。

自隋经盛唐、吴越及南宋,历经近七百年,杭州从一个山中小县发展成为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发展为京城。

公元1138年,南宋王朝定都杭州,古代杭州的城市建设趋向辉煌。

南宋以吴越子城改筑皇城,营造皇宫御苑,扩建杭城。城垣向东南扩展约十三丈,南跨吴山,北至武林门,西临西湖,东至钱塘江。

元时禁天下修城,以示统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杭州城垣和城门逐渐被夷平。

元末,连绵不断的火灾和农民起义使繁华的杭城遭受重创。

张士诚以杭州为据点时,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筑杭城,"东自艮山门至螺蛳门(即清泰门)视旧城开拓三里,而络市河(今东河)于内;南自候潮门迤西,则缩入三里,而截凤凰山于外,城之东西,视旧差广",成为明清杭州城垣的基础。

张士诚还沿城疏凿河道,宽约67米,是为护城河,杭州人称之为"城河"。城河同运河一样,至今仍环绕着杭州。而张士诚改筑杭城所设的凤山水门至今仍横跨于中河之上,是杭州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城门。

明朝城垣基本上承袭元代的格局。

杭州自隋朝筑城以来,城垣历经变迁,而作为沟通城内外交通的城门亦有较大变动。至明时,杭州城门固定为武林(北关、百官)门、艮山(坝子)门、凤山(正阳)门、清泰(螺蛳)门、望江(草桥)门、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太平)门十座,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当时,老百姓还给十座老城门编了一段顺口溜:"正阳百官坝子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保太平。"

明朝时期,在整治西湖过程中,"湖心亭"、"小瀛洲"和"三潭印月"逐步形成。至此,西湖各景点在明末清初已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公元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兴工疏浚西湖,拓建苏堤,并在苏堤以西筑一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名"杨公堤",堤上自北而南,建有六桥,称"里六桥"。

清代杭州城市区域布局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城中筑城"。

以"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压"为由,清王朝于1648年开始在杭城环境最优美的湖滨地区建立旗营。其范围东至今青年路、惠兴路、岳王路一带,南至今开元路。旗营筑有城墙以分隔军民,城墙以石为基,以砖砌之,高1.9丈。有城门五座:延龄门、迎紫门、平海门、拱宸门及承乾门。有水门三座:一在将军桥东,一在束缚桥西,一在盐桥北,均通舟筏。城门入晚关闭,金吾禁严,百姓即不得进出。

今日湖滨路

清朝前期,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后11次来杭州,杭州为此多次多处修建行宫,如现在的孤山南麓,从中山公园到西泠印社一带,都曾是行宫范围。

0 阅读:0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