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虽然有识人之明并能吸引人才,但仍然和很多人才失之交臂

史海撷英 2024-12-27 23:18:04

刘备,素以善于识别人才、吸引人才而著称。然而,即便如此,刘备还是有错失了很多人才。

牵招:早早成为“平行线”的刎颈之交

三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没有构成什么威胁。这当然不是因为人家没本事,也不是因为大魏国比东西汉还要强大,主要还是因为:有能人可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

所谓能人,主要有两个:田豫、牵招。这两位都是曹魏北部疆土保持平安的主要功臣!恰好,这两位也都和刘备有过特殊的缘分!

牵招少年时就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既是英雄同契,自然本应可以携手共创未来。不过,遗憾的是:搞起事业来,牵招和刘备唯一的交集,大约就是在刘备投靠袁绍期间,二人做过“同事”吧。

牵招后来效力于袁绍之下。牵招对袁绍父子还是比较忠诚的。到后来曹操攻占邺城,袁氏大势已去的时候,牵招还劝高干利用并州的有利地形,迎接袁尚来继续抗曹。不过,高干不但没有采纳牵招的意见,反而有加害牵招之意,牵招在走投无路之下才降了曹操。

投了曹操之后,牵招随曹操东西征战,多立功劳。不过,牵招最大的功绩,还是在守北土。

牵招

当时,乌桓、鲜卑等势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而且,有的还跟蜀汉搞到一起去,威胁还是比较大的。牵招以其突出的才能,一面强化边防,一面以离间之计瓦解其内部关系,并曾以卓越的指挥大败对手!尤其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柯比能起兵与诸葛亮相呼应。司马懿以军对峙诸葛亮,牵招出兵击败柯比能,这才化解了危险!

可以说,无论是搞谋略,搞指挥,还是搞经济,牵招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因恐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可以说,如果他能够跟随刘备,或许更能充分发挥其才略。

另一方面,牵招虽没有关张的“万人敌”,但其文武才略、应变之能,还是远远超过刘备早期的谋主简雍、糜竺、孙乾诸人的,如果他追随刘备,刘备早期的路应该会走得更稳。所以,二位刎颈之交的少年没有走到一起,确实是令人遗憾的!

刘备

而牵招之所以没有跟随刘备,主要还是早期的刘备实在是太弱了。

与关羽、张飞等人不同,牵招本人也是乐隐的学生,而乐隐当时是车骑将军何庙的长史。显然,跟着老师混,比跟刘备去闯荡看起来更有前途!

田豫:终究不能一起共创大业了

说完了牵招,说一说田豫。

田豫的功绩比牵招更大。当时的人称北土获安,田豫第一,牵招第二。田豫同样以经济发展、谋略分化、军事打击等全方位手段,牢牢压制了北方游牧民族。

而且,在应对东吴方面,田豫也多次有卓越表现。

青龙二年(234年),吴蜀联合北伐。其中,提出不急于救城,而先以合肥新城牵制、疲惫孙权,再趁虚破之策略的,正是田豫。可以说,无论是守北土之安,还是东拒孙吴,田豫所表现出的谋略能力,都能算得上三国时代的顶级水准。

不过,或许同样因为与刘备关系的缘故,田豫也未尽其才:“而豫位止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虽然最后也官至太中大夫,封长寿亭侯,位列“九卿”。

田豫

刘备投奔公孙瓒时期,田豫就跟随了刘备。当时的田豫年纪尚小,托身于刘备,刘备也十分看重田豫。然而,在刘备做豫州刺史时,田豫就以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为由,离开了刘备。“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田豫告辞刘备而去,或许既是其乡土情节,确实不愿离开幽州,也是因为刘备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小吧。

那段时间,田豫以照顾母亲为由,赵云以照顾长兄为由,皆离开了刘备。赵云离开时,只是与刘备约定:“终不背德也!”

由此来看,当时,刘备与田豫、赵云等人之间,更多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同属于公孙瓒手下的,志趣相投的同志!

既如此,田豫、赵云,当时继续留在公孙瓒阵营,不随刘备“跳槽”,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不过,刘备后来兵败投靠袁绍时,再次遇到了赵云,而当时的田豫已经与鲜于辅一起与袁绍为敌。

太史慈:短暂的义气交集

初平四年(193年),太史慈为了解救孔融,单枪匹马杀出来,向刘备求援。“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原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太史慈

刘备与太史慈之间的故事,戛然而止,甚至连一句再见都没有。

当时,刘备、太史慈皆已有信义之名,二人应当也算志同道合之人。然而,刘备似乎没有“挖”太史慈,太史慈也没有投刘备。原因很简单:刘备军当时还配不上太史慈!当时的刘备,还在因为孔融知道自己的名字而欣喜。而当时的太史慈,已经是名满天下,孔融为了结交他,多方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刘备当时的名望,还远不如太史慈呢!

就这个条件去挖已经有名于天下的太史慈,估计刘备自己也开不了口吧······

陈群:截然相反的两类人

刘备做豫州刺史时,征陈群为别驾。

陈群后来与司马懿、曹真、曹休并为魏明帝的辅政大臣,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他又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创立者,对后来几百年历史产生最大影响的人物之一。陶谦死后,徐州推刘备入主徐州。

“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

此后,陈群就不再不跟随刘备了。

陈群

陈群自然不是因为刘备一次不听其建议而离开刘备,但是,刘备与陈群的这次意见不一却充分说明:陈群和刘备其实是注定走不远的。

陈群出身天下闻名的“颍川陈氏”,天下最知名的大族之一。对他们来说,是不缺乏机遇的。不管谁来,都得要重用他们。所以,对陈群来说,大势明朗前,保得家族平安,才是乱世中最大诉求,只要留得青山在,将来一定有柴烧!

而刘备则完全不同。刘备这个出身,如果不趁着乱世冒险冲一冲,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所以,陈群是“风险极度厌恶型”,刘备是“风险极度偏好型”,截然相反!可以想象的是:即便陈群继续跟随刘备,恐怕他的意见仍然不会被刘备采纳!所以,陈群不再和刘备啰嗦,趁早分手,是明智的。

陈登:“地头蛇”

刘备得以入主徐州,多靠陈登的帮忙。当时,陈登给刘备规划:“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然而很快,一切都成了泡影。

不久,徐州为吕布所袭。而陈登与刘备的缘分也就戛然而止了。后来,陈登表面依附吕布,实际配合曹操;再后来,曹操得徐州后,陈登仍守广陵,并一度有取江东之志。但是,那些都和刘备没有什么关系了。

陈登

其实,陈登与刘备之间,后来依然对对方保持着极高的评价。后来,即便跟随了曹操,陈登也曾表示:“有王霸之略者,吾敬刘玄德”!后来,刘备投靠刘表,害怕猜忌,言语谨慎,尽量不得罪人。但是,当有人在刘表和他面前说陈登坏话时,刘备当面就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

陈登,依然敬刘备的“王霸之略”;刘备,依然敬陈登的“元龙豪气”;那么,二人为何不再合作下去了呢?还是那个问题:诉求不同!

刘备,典型的闯荡者。只要能够发展,天下之大,哪里适合就要去哪里。陈登,官宦世家,家族在徐州生根发芽了,天下虽大,但陈登只想在徐州好好发展!吕布来了,就假意和吕布合作;曹操来了,就替曹操效力。无论如何,也要守护好家族!

刘备

陈登推刘备为徐州之主,其实就是为了让刘备安定徐州:要是刘备强,以徐州为根据地,成就五霸之业,那自然最好,大家都跟着沾光;如果刘备次一点,也能保境安民,也不错。但是,如果刘备保不住徐州,那么对不起,即便有王霸之略、不屈之志,那跟陈元龙也没有关系了,要的就是保徐州安宁!

刘关张那种生死共行的情分,虽是千古佳话,但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数时候,与人的合作都是暂时的。每个人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诉求,不同的价值观,大多数时候,最终分道扬镳、各自发展,都是难以避免的!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