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悲剧人生:汉武帝与太子刘据博弈,削弱卫青家族的结果

聊聊历史 2023-03-18 08:57:40

前98年,汉武帝杀了李陵母亲、妻子、儿女。李陵对得起汉武帝,但汉朝愧对李陵。李陵悲剧背后,是汉武帝好大喜功,偏袒李广利,自私自利的结果。

汉武帝晚年,为了削弱卫青家族力量,甚至废了太子刘据,又从外戚中物色新的人选,即是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昌邑王刘刘髆的舅舅,却是草包一个。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前后出兵几十万(包括后勤),汉军损失惨重,结果只得大宛良马30匹,优质马三千,赔本赚吆喝。

草包归草包,毕竟是李夫人的兄长,汉武帝还是重点栽培他。此时,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之间矛盾重重,两人在内政、匈奴、西域问题上分歧很深。

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奉行扩张政策。刘据主张休养生息,对外和睦,停止出兵西域、西南、匈奴,减轻百姓负担。刘据的背后,是强大的卫家势力,汉武帝非常忌惮。

汉武帝、刘据父子之间的博弈,李陵无形中卷了进来,这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根源。李陵的爷爷李广对匈奴作战,迷路自杀;叔叔李敢,被霍去病射死,汉武帝偏袒卫家、霍家,说是被鹿撞死。

李陵是将门之后,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他训练的5千“边防健儿”,将步兵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李陵决定走向战场,为家族赢得荣耀,重新崛起于汉朝舞台。

前103年,前方传来战报,赵破奴2万骑兵覆没,被匈奴全歼。如此,汉武帝决定重新对匈奴作战,并与之争夺西域,树立汉朝的权威。

出征匈奴的主帅,自然是李广利,虽然他能力一般,却是汉武帝制衡、削弱太子集团、卫家集团的筹码。汉武帝希望李广利建立战功,提高威望,即便太子刘据继位,也能形成一种制衡。再则,汉武帝可以乘此机会废了刘据,改立昌邑王为储君。

可以这么说,李广利出征匈奴,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或者说是汉武帝给他“镀金”,作为政治博弈的棋子。

前99年,李广利率3万骑兵远征天山,与匈奴右贤王交战。李陵主动请缨,希望能杀向草原,建功立业。汉武帝很高兴,让他负责押送粮草,但李陵不愿意在后方,要求率兵深入草原,为李广利掩护。

李广利能力不行,李陵能掩护是最好不过了,汉武帝答应了李陵,却犯了一个错误。路博德,资格老、战功显赫,汉武帝却让他协助李陵行动,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路博德不愿意,牢骚不断,并未增援李陵,导致浚稽山之战惨败。李陵深入草原数千里,麾下只有5千步兵,却遇上了单于的11万大军,陷入重围。

5千步兵对打11万骑兵,即便是霍去病来指挥,都不一定能获胜,况且李陵还是初次与匈奴交战。但是,李陵打得非常漂亮,且战且退,斩杀匈奴3万,撤退到边境线附近,距离受降城只有一百多里。

李陵出色的指挥能力,以5千兵马拖住单于11万大军,确实了不起,若不是叛徒管敢出卖,李陵可以全身而退。此时,单于见匈奴死伤太多,又担心汉军诱敌深入,打算放弃追击,但叛徒毁了一切。

5千兵马,除了400人突围出来,其余全部战死,李陵投降。但是,李陵却帮助汉武帝完成了一件大事,或者说让汉武帝的“战略计划”得逞,就是保住了李广利主力。

草包就是草包,李广利与右贤王交战,双方兵力相当,李广利初次获胜后便轻敌冒进,汉军阵亡一万余人,遭遇惨败。本来,单于的目标是李广利,也调集重兵准备围歼,却偏偏遇上了李陵,匈奴主力被拖住了。

如果没有李陵奋勇拼杀,与单于死磕,李广利估计全军覆没,投降匈奴的也许就是他了。李广利能安全归来,李陵起到关键作用,汉武帝也知道。如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时,肯定他的战功,却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司马迁的话,汉武帝非常敏感,认为这是在映射“李广利战败”,说自己用人不当,故而恼羞成怒。至于李陵,汉武帝并不相信他真的投降,但也不去彻查事情真相,得知“李陵为匈奴训练士兵”,再一次击败李广利后,砍了李陵一家。

为匈奴训练士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汉武帝没有查清真相就痛下杀手,确实够狠。家人被杀,也断了李陵的归路,即便是后来好朋友霍光、上官桀辅政,派人去接他回来,李陵也婉拒:“不想第二次受辱”,宁可老死于匈奴。

汉武帝与太子争斗,偏袒李广利,削弱卫青家族,这是李陵悲剧的源头。可惜的是,李广利真的不是名将,甚至连“良将”都不是,汉武帝的“宏图大略”被他毁了。

前91年,刘据在内斗中出局,汉武帝为了给昌邑王继位铺路,以李广利为主帅,汉军3路出兵,总计15万大军杀向草原。结果很惨,李广利战败,7万汉军骑兵覆没,本人投降匈奴,是汉武帝晚年的伤痛。

参考书目:《汉书》

0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