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自述:3万北伐精锐投入西征,太平天国一条出路

聊聊历史 2025-02-07 19:10:38

李秀成看来,北伐中原就是个错误,太平天国失败的10点原因,北伐占了前3。时机不成熟,杨秀清犯了错误,损失无法挽回。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大军北伐,转战中原2年,一度杀到天津郊外,最终全军覆没。

为了救援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军团,杨秀清又相继组建两批援军,分别是曾立昌军团7千,秦日纲军团4千。

1854年初,曾立昌在临清战败,全军覆没。秦日纲抵达舒城杨家店,看到清军人多势众,防守严密,便提前撤退,保存主力。

秦日纲回来后,杨秀清就等于放弃了林凤祥的北伐军团。1855年5月,李开芳最后430人在冯官屯覆没,二十多位将领被凌迟,北伐失败。

三次出兵北伐,太平军损失3万精锐,为何李秀成将北伐视为太平天国灭亡的首要因素呢?要知道,太平军巅峰时代,号称60万大军。

消灭北伐军的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也没有参与江南作战,太平军西征、东征,都遇不到他们两人。或者说,僧格林沁、胜保的重心不在江南。

李秀成自述中,总结出太平天国灭亡的10大原因,其中北伐占据前3:林凤祥扫北,曾立昌临清覆没,秦日纲中途逃回。

林凤祥全军覆没,曾立昌也全军覆没,秦日纲没啥损失,半路就回来了。单纯从损失兵力数量上看,三次北伐损失不大,但从战略上看,则是致命一击。

太平军北伐,客观上推动了湘军壮大,制约了太平军西征进展。如果没有这3次北伐,而是把这些精锐投入西征,结果就不一样了。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因向荣江南大营的存在而无法夺取江浙。如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发动北伐、西征。

西征,目的是夺取长江中游产粮区,并建立是护卫天京的战略屏障,开拓根据地。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无疑是争夺的重点。

西征之处,曾国藩的湘军还没训练出来,长江中游的绿营军战斗力拉胯。但是,这不意味着太平军就能取得胜利,就能横扫上游,因为太平军精锐不多。

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号称60万,精锐也就6万出头。北伐中原的2万太平军最精锐,主帅配置最豪华;部分留守南京、镇江、扬州,对抗江南大营。

西征兵马才一万余人,胡以晃此时还没特别突出表现,赖汉英则是来镀金。如此,西征将帅、士兵配置都很一般,至于韦俊、石祥祯、林启荣、陈玉成这些猛人,都是后期之秀,此时没有出头。

西征太平军配置一般,又需要分兵作战,结果在南昌城下受挫。赖汉英水平有限,太平军兵力也不足,攻打南昌93天,被江忠源击退。

赖汉英搞不定江忠源,并不奇怪,他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那么,林凤祥、李开芳就一定可以吗?毫无疑问,江忠源不是对手。

1854年1月,胡以晃、曾天养率一万兵马攻打庐州,而且是一边攻城一边打援军。结果呢?曾天养破城而入,安徽巡抚湘军鼻祖江忠源阵亡。

林凤祥、李开芳的军事能力,远不是胡以晃可比。金田起义以来,林凤祥、李开芳就一直充当前锋大将,是西王萧朝贵麾下最能打的3位悍将之一,与罗大纲一样。

林凤祥、李开芳叱咤风云时,横扫清军时,石达开都还没有冒头。石达开是首义五王没错,但得罪天兄萧朝贵,一直被雪藏,直到萧朝贵阵亡沙场,石达开才迎来机会。

林凤祥、李开芳西征,2万最精锐的西王兵马投入战斗,夺取南昌毫无压力。一旦江西拿下,则可以进攻江浙,截断江南大营的粮饷基地。

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江浙,谁能抵抗?江浙清军不堪一击,此时列强又没有干涉,太平天国顺利控制江浙问题不大。

拿下江浙,太平天国就有一块稳定根据地,就能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如此,太平军再全力西征上游,把尚未强大的湘军扑灭,进而控制整个南方。

分兵北伐,孤军深入,结果是什么呢?太平军西征受到严重挫折。西征刚有进展,因北伐战场告急,杨秀清不但从西征战场调兵,还放弃扬州。

曾立昌镇守扬州,战功显赫,但杨秀清没有兵力去救援北伐。如此,杨秀清忍痛割爱,主动放弃扬州,并从西征战场抽调兵力,组建一支7000人兵马,救援北伐。

西征调兵,结果是两湖兵力不足,林绍璋在湘潭惨败,全军覆没。李秀成自述中,湘潭惨败是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位列第4。

可以说,北伐属于战略错误,不是损失3万大军这么简单,李秀成看出了问题所在。李秀成看来,把林凤祥军团投入西征,快速夺取江西,然后攻取江浙,太平天国才有希望。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