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3岁的陈训杨老人因眼部旧伤复发,被迫摘除了眼球。手术过后,陈训杨老人的儿子按照政策去报销医药费,结果陈训杨得知后,不顾自己术后身体虚弱,生气地怒斥儿子:“家里是没钱吗?还要朝政府伸手?”
儿子按照政策报销医药费,为何老人对此却如此抵触?
1948年,28岁的陈训杨遇到一伙国民党士兵,几个人不由分说拉着陈训杨就走,说让他帮忙去运送装备,结果陈训杨自此一去不复返,被迫成为一名国民党士兵。幸运的是,仅仅不到四个月,陈训杨就因部队战败,被解放军俘虏。
陈训杨被俘之后,亲身感受到了国共两党的区别,因此他拒绝了解放军发放的遣散费,毅然加入解放军,自此成为二野中的一名战士。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上级要求成立渡江突击队抢占渡口,为部队开路,陈训杨毫不犹豫报了名。战斗打响之后,陈训杨和300多名战友冒着敌人的炮火,划着船向长江南岸冲去。
即使身旁的战友不断倒下,陈训杨依旧勇往直前。成功突破封锁线后,陈训杨又主动承担起运送战友过江的任务,从凌晨两点一直到上午八点,陈训杨驾驶小船整整往返长江两岸6次。
在最后一次过江时,陈训杨的小船被炮弹击中,陈训杨抱着一块木板,在江面上漂了好久才上岸。上岸之后,陈训杨不顾浑身湿透,扛起机枪继续往前冲,直到成功夺取敌人的阵地。
渡江战役结束后,部队给陈训杨记一等功,并授予他“水上英雄”的称号。之后陈训杨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和抗美援朝。在西南剿匪的过程中,陈训杨的左眼不慎被土匪打伤,虽然经过治疗得以恢复,但也留下了后遗症。
朝鲜战争结束后,陈训杨复员回乡,被分配在县里从事林业工作。在国家发出治理江河洪水的号召后,陈训杨主动前往修建水库、堤坝的工地,辗转参与了家乡不少水利工程建设,甚至连孩子出生,他都没能陪在家人身边。
1960年,国家面临困难时期,就业形势紧张,陈训杨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工作的机会,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回到家乡甘心当一名普通的农民。在陈训杨的带动下,家乡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幅提高,陈训杨的家乡也摆脱了贫困的面貌,成为“全乡模范村”。
1993年,陈训杨忽然感觉自己的左眼疼痛,看不清东西,但陈训杨并没有声张,默默承受着痛苦。然而,随着疼痛日渐加剧,家人发现他眼睛肿得厉害,劝他到医院检查,但陈训杨坚持不肯,担心自己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
直到陈训杨实在疼痛难忍,才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去了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告诉陈训杨,由于拖延的时间太久,再加上当时受伤严重,只能将眼球摘除,以免感染扩散危及到生命。
结果在手术之后,陈训杨和子女就报销问题产生了分歧。陈训杨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自己能从战场上活着下来,已经很满足了,自己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去麻烦政府。
2022年,陈训杨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