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押方志敏的所长被捕后,拿出一张纸条:我为方志敏做过很多事

红色风云录 2025-04-16 11:10:36

1950年,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称东阳巍山中学的英文教师凌凤梧,在解放前曾担任国民党看守所所长,不少革命志士都曾被其关押,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方志敏。

很快,这位名叫凌凤梧的英文教师就带到了公安机关。面对公安人员的询问,凌凤梧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历史,并拿出一张纸条:“我为方志敏做过很多事。”

这张纸条上写得是什么内容?凌凤梧后来又有怎样的遭遇?

1896年,凌凤梧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以后,凌凤梧先到上海的英文学校读书,后因学校停学,凌凤梧回到浙江,进入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民党金华县党部秘书处工作。

从1927年开始,凌凤梧辗转苏、浙、赣三地工作,在多次失业之后,凌凤梧深感自己学无所用,谋生无路。直到1933年,凌凤梧经同乡介绍,在顾祝同的北路总司令部军法处担任中尉书记,后被委派到看守所担任中尉所长。

1935年,顾祝同改任驻赣“绥靖公署”主任,北路司令部也改组为绥署机关。恰好绥属军法处下属看守所长一职空缺,处长得知凌凤梧曾担任过看守所长,便委任他为代理所长。

凌凤梧上任的时候,方志敏已经被关押在这一看守所中,而且还是在不上锁的优待室,和凌凤梧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天井之隔。当时优待室关押的大多是国民党中的“军事政治犯”,方志敏为何会被关押其中呢?

原来,在方志敏被捕不久,国民党原中央监狱长胡逸民就因顶撞蒋介石被关了起来。碍于胡逸民的身份,狱卒们对胡逸民毕恭毕敬,就连看守所长都对他礼敬三分,因此,胡逸民成了整个看守所中不戴刑具,不关在囚室,而且还能随便乱跑的特殊人物。

得知大名鼎鼎的共产党方志敏和自己同关在一处,胡逸民让看守所长将方志敏转移到优待室,没事干就找他聊天,起初方志敏对胡逸民爱答不理,结果在胡逸民的坚持下,两人反倒成了心灵相通的知己。

在胡逸民的影响下,方志敏每天晚上都在灯下奋笔疾书,将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思想都留在纸上,而凌凤梧由于胡逸民的原因,也没有对方志敏横加干涉。通过胡逸民,方志敏对凌凤梧的为人逐渐了解,开始主动找他谈话,向他讲述革命道理。

时间久了,凌凤梧被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所感染,不但再三向上级请求,将方志敏身上那副十几斤重的镣铐换下,还私下给方志敏塞钱,供他买蚊帐和零用。后来蒋介石指示顾祝同对方志敏“劝降重用”,凌凤梧想办法将密电偷抄出来交给方志敏,还同意方志敏让人把他写成的文稿送出监狱。

由于凌凤梧频繁接触方志敏,这一反常举动很快引起监狱中其他人的关注。军法处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心会发生不测,便将凌凤梧调回自己身边。方志敏就义当天,军法处长从他的监房里搜出一张纸条,上面除了写有对凌凤梧的感谢外,还有这样一句话:倘得生还之日,中国革命史多添一页。

正是因为方志敏的这张纸条,被军法处长认定是凌凤梧与方志敏有联系的证据,不但将凌凤梧停职拘禁,还要挟说如果最近几天有暴动发生,就全部由凌凤梧负责。在被关了三天三夜后,凌凤梧经人保释出狱,而方志敏的那张纸条,也被凌凤梧想办法一直留在身边。

再度失业的凌凤梧已经不像过去那般沮丧,承蒙方志敏的开导,凌凤梧决定不再进入国民党内工作,而是辗转多个学校靠教授英语为生,并积极向共产党靠拢,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宣传进步思想。

由于凌凤梧在解放前没有做过残害共产党人的事情,组织上安排他进入革命大学学习,并为他安排了工作。后来凌凤梧又多次遭遇审查,虽然他过去的经历复杂,但每一次都顺利过关。

1955年,江西省委按照中央指示成立小组,专门寻找方志敏的遗骨。两年后,在南昌下沙窝,工人在施工时挖出一副戴有脚镣的遗骨,当地民政厅立刻给凌凤梧发电报,请他前往南昌辨认。

凌凤梧到达南昌后,从脚镣的模样和重量,确定和他当年为方志敏换上的那一副相吻合,有关部门结合凌凤梧的讲述和遗骨被挖出的地点,最终确定这一副遗骨属于方志敏。

1958年,凌凤梧回到金华老家,5年后离开人世。改革开放之后,凌凤梧的遗孀因生活困难,致信中顾委委员,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希望得到帮助。方志纯当即将此信转给浙江省委,并随信证明凌凤梧生前曾对革命做出有益的事,请浙江省委按照政策对其遗孀予以照顾。

浙江省委对此事非常重视,破例决定在凌凤梧遗孀在世期间,每月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费,并发给一份副食品价格补贴。

1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