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清热燥湿药》系列的第六期。我们就从清热燥湿药的第六味药椿皮继续给大家介绍了。
椿皮,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肝、胃经。
《本草纲目》记载:
椿樗,苦、温、无毒。主小儿疳疾、休息痢、秋痢兼腰痛、赤白简、长年屙血、白带、白浊。
《本草备要》记载:
椿樗,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去疳匿,樗皮尤良。
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根东引者良,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忌肉面。
《药性解》记载:
椿皮,味苦涩,性温,有小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椿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孟诜云: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各家论述:
①《日华子本草》:椿皮,温,五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②《得配本草》:椿皮,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蛪,疗久痢。
③《本草分经》:椿皮,入血分而涩血,兼去肺胃陈痰,治湿热诸病,有断下之功。
④《医林纂要》:椿皮,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椿皮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臭椿在古代本草中称“樗”,其始载于《唐本草》,原名“椿樗”。椿皮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肝、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之功。常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症的治疗。椿皮含有包括三萜、降三萜、生物碱、黄酮类、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合物。
椿皮具体运用小提示:
1、椿皮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变形链球菌、放线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I型单纯性疱疹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椿皮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含有的苦木苦味素类成分对宫颈癌、结肠癌、直肠癌有一定抑制作用)
3、椿皮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其提取物对小眼书風、赤拟谷盗、锅谷盗、米象均表现出有较强的驱避作用)
4、椿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炎症介质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
5、椿皮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
6、椿皮具有一定的抗疟作用。
特别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图示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椿皮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西汉末,外戚掌权,王莽篡位,刘秀被迫外逃。一路上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历尽坎坷。饥寒交迫,竟饿昏于荒郊,幸遇桑林,得桑椹充饥才得保命。
后来刘秀称帝,始建东汉,因感恩桑树救命之恩,亲题“树王”金牌,命大臣去桑林钦封。因大臣不识桑树,错把金牌挂在了椿树上。桑树见椿树无功受封,气破了肚皮,因而树皮至今多有开裂。当年目睹错封这一幕的柳树,在一旁笑扭了腰,直到现在身子还多弯弯曲曲着,而椿树却因得封而洋洋得意,长得高大直壮。
臭椿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文献:
[1]王二欢,王继强,常晖等.椿皮药材本草考证[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0):159-167.
[2]麦景标.椿皮的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3]王乐飞.椿皮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1.
[4]邵青.椿皮中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20.
[5]吕金顺,黄鹏,熊波等.椿皮中一种抗癌成分的提取与结构鉴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04):4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