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把心用在念头上

阳了了 2025-01-21 05:48:50

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一点,念头和知道念头的“那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经常被念头所左右,妄念来了就跟着妄念走了,善念来的时候就跟着善念走了;一会儿空,就跟着空走;一会儿有,就跟着有走了;一会儿非空非有,又跟着非空非有走了。

《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眼、耳、鼻、舌、身、意所见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应该生心。比如说:佛法多么的好,多么的妙,我天天善念不断。这么生心行不行呢?从禅宗的角度上来说,也不行!你干好事可以,你如法修行可以,但是不能把它放在心窝子里边。放在心窝子里边反而成了障道的,成了知见障,成了所知障了,还是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知、能知的这些东西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当我们这个镜子照到一个孔雀的时候,那个孔雀是很美的;当我们这个镜子照到赖蛤蟆、乌鸦的时候,或者说照到一个毒蛇的时候,那么镜子里边的形象就是很丑陋、很可怕的。但是这些影像都是生灭不定的,来来去去的,对镜子本身来说它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它可以生起这些东西,它可以容忍任何东西在它的身上来来去去,但是镜子永远是“那个”。

我们用心,就应该用到这个份上。念头来去我们心里头要明白,要知道,但不能让这个念头把我们的心拴去了、勾住了;更不能去着相,更不能去着意;妄想不留,善法也不留。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能真正证悟,其功能才能体现。真正的功能是这样体现的,并不是说我们学三藏十二部,我们的文字般若的功夫很高明了,就什么都懂了。如果这样装一肚皮的佛法,那这一肚皮的佛法全不是佛法。这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说,从究竟义的角度来说的。从唯识学的“五蕴”来说,这也仅仅停留在“受”或“想”的阶段,若要进入“行”,就必须“造作”,这可是自性流露,是如实思维修不可或缺的。到了“识”的阶段,你能“了别总持”了,转识成智了,才叫破参。

如果从次第上讲,对一个从没学过佛法、接触过佛法的人来说,他就必须按照规矩,从无到有,老老实实地学习佛法的知识,接受佛陀的教育,像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一样,一级一级地,依照戒、定、慧慢慢修行。修行到需要进入禅宗真参实证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真如的滋味。

1 阅读:32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