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813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有粉丝留言问自己痛风尿酸高,在平时痛风不发作时,也就是间歇期或缓解期时,用点什么中药方,才能有效控制,预防发作,乃至逆转痛风,让痛风疾病越来越好。
按照《素问》中对于调理疾病的观点: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皮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上面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疾病的治法,但也同样给我们指出了疾病在身体上或身体内额传变规律。
简言之,在疾病初期,病邪大多变现为皮毛;其次邪气会在肌肤;再往后病邪会蓄积在筋脉;接着进展,病邪就到了六腑,最后会侵袭五脏。不过疾病到了侵入五脏的时候,疾病已经到了半死半生的严重程度了。
这就是疾病进入人体,不积极治疗,病邪会从表入里的规律,先皮毛,后肌肤,再脏腑,会变得越来越重,治疗也会越来越难。
尿酸高痛风也是如此,这个规律,对于那些痛风多年的老风友,应该深有体会。如果对这个观点有感想,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那么,痛风在间歇期、缓解期或慢性期,到底该如何做可以既病防变,阻断进展呢?

对于痛风的治疗,按照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的:
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
这句话,说的还是要知道疾病防治,必须了解疾病传变过程或规律,及时治疗,不让疾病往下一步发展,不让病邪结聚、泛滥、合邪为患,就能在痛风平时不发作时,有效稳定控制,阻断疾病进展而不发作。

而且,首次痛风发作关节症状缓解后,如果尿酸控制的不理想,第二次痛风常在几个月,一两年长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再次发作。
而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的这段时间就是痛风间歇期,间歇期没有任何关节症状,部分风友会有症状很轻微的症状。
但是,如果痛风反复发作,则这个间歇期会越来越短,会越来越频繁,其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变重,经久不愈,就是进展为,慢性期痛风。
慢性期痛风,还会长出痛风石,可分布在耳廓、关节、关节周围、肾脏,甚至有部分患者还会在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心肌内蓄积。
痛风石越长越大,大到鸡蛋大小,内有黄白色赘生物,如果破溃会溢出白色粉末或糊状物,还会影响创伤愈合。
所以,如果把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将其方法运用到痛风间歇期、缓解期就能很好的控制痛风。
这个时期的痛风核心病因病机,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饮食不节,会情志不畅,都会导致脾肾亏虚,运化气化失常,继而血瘀,湿浊痰内生,慢性期进展为痰瘀互结,阻滞经脉,深入肾府,损伤肾脏。
治疗呢,就应该遵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取补虚泄实的方法,施以健脾益肾泄浊化瘀为治疗大法,在间歇期缓解期有效控制,防治痛风尿酸高对肾脏的损伤。
具体方剂:
牛膝、女贞子、黄芪、炒白术、法半夏、苍术、萆薢、石菖蒲、白芥子、王不留行、丹参、海金沙、山慈姑。
就还可以依据具体症状灵活加减:
如果风邪络阻,方加徐长卿、威灵仙、鸡血藤、乌梢蛇、地龙等来疏风通络泄络脉中之邪。
如果痰瘀互结严重,方加鸡内金、牛膝、金钱草来涤荡痰瘀消散痛风石。
如果痛风石局部久破不敛,方加生黄芪、穿山甲(可用穿破石替代)、皂角刺、乳香、没药等脱毒透脓生肌敛疮,以加强疗效。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3年第1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眭蕴慧等文章《从中医“治未病”探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