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把中国的古诗词称为“诗海”并不为过。
比如鼎盛时期的唐宋。
《全唐诗》中一共收录了2200余位诗人的作品,《全宋诗》中收录了9880余位诗人的作品,这还不算唐以前、宋以后,以及辉煌的宋词。
然而,驰骋千年的浩瀚诗词历史中,有的家喻户晓的,有的诗人却鲜有人知。
盛唐的李白杜甫,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到了宋代的苏轼李清照,欧阳修柳永,他们都是口口相传的大家,其作品被写进语文课本,经久流传。
也有一些诗人比较特别。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可提到他写的诗,却是人人称道世人皆知,比如本文分享的这十首作品的作者。
可以说,每首诗中都有千古名句,而这些诗人也凭借着这一首诗名垂千古,被后世永远铭记。
耐心读完,看看有几首诗是你非常熟悉的,又有几位诗人是你不知道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 原文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 写作背景: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南朝梁诗人。
《南史·王籍传》记载说:“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文中对王籍的评价很高,可以与孔子庄子相提并论。不过他虽有文才,仕途上却不得志。在乱世烽烟里,他在齐、梁都做过官,也因为一首《入若耶溪》享誉诗史。
大约525年,王籍任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的咨议参军,有机会得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名胜若耶溪。他泛舟山水之间,面对美景,写成了《入若耶溪》,使得若耶溪闻名几千年。
• 深度赏析:
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用蝉噪、鸟鸣衬托山林的幽静,描绘出若耶溪清幽秀丽的景色,也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这句诗“文外独绝”的动静映衬手法,使的诗歌的意境清幽恬淡,对后世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影响深远。

•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写作背景:
陆凯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诗人,出身官宦世家,若不是这首《赠范晔诗》,世人并不会记得这位南征北战的将领也是一位诗人。
当时南北分裂,北魏将领陆凯与史学家范晔交好,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此时正值岭梅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的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折梅赋诗赠友人,有了这首千古佳作。
• 深度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却又以小见大,构思精巧,“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将江南春意与塞外苦寒对比,暗喻南北分裂之痛。
而用一枝梅寄托无尽情谊的故事,又开创了以梅花寄情的先河,成为“千古第一梅花诗”。

•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写作背景:
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虽有文学,但流传于世的诗却仅有两首,不过他也很好的诠释了何为精华:《春江花月夜》使其“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他在诗中,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 深度赏析:
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既有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充满了哲思。
比如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展现出了宏大的视野,“江畔何人初见月”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长河中,追问永恒与短暂。
后半段情感得到升华,以游子思妇的相思,呼应江月的永恒,“落月摇情满江树”则将离愁化为天地间的共鸣。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巧,首次将乐府诗提升至哲学高度,开启了盛唐气象,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现代的闻一多先生称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原文: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写作背景:
崔郊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元和年间的秀才,《全唐诗》中仅收录了他的一首诗,可见他也是凭一首诗名扬四海的典范。
这首《赠去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崔郊寄居在姑母家,姑母有一婢女,才貌双全,与崔郊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可后来姑母家道中落,不得已将婢女卖给了显贵之家。
崔郊得知后,伤心不已,这年的寒食节,他与婢女偶遇,遥遥一见,故人依旧,可早已回不到从前,伤感之余他写下了此诗,道尽了阶级的鸿沟。
• 深度赏析: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高度概括地写出了恋人被劫夺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以“侯门深海”比喻阶级壁垒,用“路人”凸显身份碾压下的情感撕裂,语句虽然平白如话,却因真实痛感而引发共鸣,就连白居易都曾为之落泪。
这首诗寓意深刻,言情真挚,尤其是后两句成为了描写所爱者被劫夺的经典名句。

•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写作背景:
崔郊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
崔护的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而这首《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可谓是他的封神之作。
诗中仅仅只有28个字,却道出了一个遗憾的爱情故事。写的是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旧地重游,却再也没有遇到这位女子,于是满怀遗憾写下了这首诗。
• 深度赏析:
诗中通过“去年”和“今日”的对比,“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作者不写少女的容貌,而是以“笑春风”的桃花侧面烘托,将惊鸿一瞥的美化为永恒意象,桃花愈艳,遗憾愈深,给人以无限遐想。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将那种失落和怅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原文: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 写作背景:
李涉是中唐诗人,生卒年代不详。早年客居梁园,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他的诗存世不多,但因这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让世人记住的李涉的名字。
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流放期间,李涉情绪极其消沉,不过在“忽闻春尽强登山”时,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于是欣然题诗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
• 深度赏析:
整首诗一共四句,前两句写自己当下的状态。他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后两句中感悟透着禅意,诗人也将“偷闲”从贬义转为对生命自主权的肯定,充满乱世中的豁达。
诗人以平淡的语言写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浮生半日闲”成为了表达忙里偷闲、享受片刻宁静的经典语句。

•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写作背景:
王湾是盛唐时期的诗人,20岁左右就进士及第,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响亮,现存诗10首,最著名的作品便是《次北固山下》。据说,这首得到宰相张说的极力2赞赏,还将他题于政事堂。
王湾由楚入吴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着时光流驶,别绪乡情油然而生,写下了此诗。
• 深度赏析:
整首诗每一句都是精华。
诗人航行在他乡的绿水之间,见到两岸郁郁葱葱的青山。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船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此时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明明还在旧年的冬天,可江南已然有了春天的气息。
于是诗人想到了遥远的家乡,上一封家书现在应该送到什么地方了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直接帮忙捎回洛阳那边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时序的交替,又蕴含着新旧事物交替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浓缩而成的十个字,也成为了“盛唐第一联”。
其中寓情于景,景中含理,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生”“入”二字用得精妙,将自然景色写得富有生机。

•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写作背景:
志南是南宋的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从《诗人玉屑》介绍来看,他应当是和朱熹同时代的人。他与宋代的其他僧人一样,极具艺术细胞,擅长写诗,其诗还被朱熹赞赏,称“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而志南也以这首《绝句》让世人记住了那个杏花微雨、杨柳轻拂的春天,他自己也因此名垂千古。
• 深度赏析:
这首诗也极具宋诗特点,将理趣与禅意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绝美的春日风景图。
诗人泛舟而来,将小舟系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然后拄着藜杖过桥东行,一路上感受着杏花雨的滋润和杨柳风的吹拂,画面虽简淡却生机盎然。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腻地描绘了春雨的轻柔、春风的温和,展现出一幅春日美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诗人从触觉等角度来描写春天,斑驳的古木、简便的篷船、古朴的小桥、沾衣的细雨、拂面的和风,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

• 作者经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可以说是“凭一首诗就流传千古”中的典型。细细读来,这首暗讽朝政的诗有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的韵味,可诗人却没有杜牧那么出名。
诗人林升生活在北宋与南宋交接时期,他见证了国破家亡的历史变迁,满腔爱国热情被激起,可南宋朝廷并没有发愤图强的意思,当政者不想着收复中原失地,而是苟安于富贵的江南,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林升无比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于是题诗一首于临安旅舍墙壁,直斥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 深度赏析:
西湖的景色非常的优美,青山绵延千里,楼阁林立望不见头;江南的富饶也随处可见,西湖两畔歌舞升平,几时才能停休呢?
前两句以景起兴,后两句才是点醒梦中人之句。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
诗人通过对临安城奢华景象的描写,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如此辛辣的讽刺、鲜明的对比,都是为了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

• 原文: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写作背景: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晓,《全唐诗》曾误将其认作唐人。他的诗作在《御选元诗》和《元诗选补遗》中有所收录,《题龙阳县青草湖》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
该诗是唐珙辗转漂泊到湘北青草湖时,在一个秋天的夜里,他泛舟湖中,见夜色如水,星辰漫天,于是借着酒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 深度赏析: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是超现实的梦境,展现了乱世中的精神逃离。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赋予了秋风、水波以生命,借湘君的形象表达了悲秋之情和身世之慨。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则是将愁绪化为可称量的实体,虚实相生,意境奇幻。
诗中笔调轻灵,构思新颖,将对历史的追忆与眼前景色相结合,情隐意藏。

以上便是十首诗红人不红的佳作,其实这些诗人以“一首封神”绝非偶然:
比如林升的诗映射了南宋危机,陆凯的诗见证了南北朝分裂; 张若虚的诗是哲学的升华,王籍的则是以动衬静; 崔郊的诗饱含阶级之痛,崔护的诗写的是错过之憾; 李涉的“偷闲”、唐温如的“压星河”等,都成了汉语新经典。
他们也凭借一诗证明:诗歌的永恒价值,在于以最凝练的形式,刻录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