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栏梨花》:应该清明还是糊涂,读完此诗茅塞顿开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3-30 15:46:37



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写过一句话: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报也。

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被世人作为人生的格言,广泛运用。

何为“难得糊涂”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上来看,糊涂与清明相对,意思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有那么一刻,放下理智,把明白的东西看得不那么明白,懂了装作没懂。

难得糊涂,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难得糊涂,也是一种睿智,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两耳不闻是非过错径自清风明月。

人生需要难得糊涂,可该清明的时候,也一定要清明。“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才是最高境界。

苏轼的清明,或许如此。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

翠绿的柳枝映照着淡白色的梨花,团团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飘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却也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那么的透彻与清明。

【注释】

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柳深青:意味着春意很浓。

柳絮:柳树白色的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雪:这里喻指梨花。

清明:清澈明朗。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7年。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冬天,苏轼接到调令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去徐州任职,接任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

孔宗翰是北宋名臣孔道辅的次子,他知虔州时,解决了当地的水灾隐患,并创作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虔州八境图》。

1077年,因为接任密州知州,他与当时名动文坛的苏轼有了交集。怀着仰慕之情,孔宗瀚拿出了自己绘成的《虔州八境图》,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

苏轼逐一观赏,只见画中风光旖旎,妙不可言,犹如人间仙境,顿时笑逐颜开,赞叹不已,一时思潮涌动,笔下有神,欣然作诗八首并序,题于图上以志。

第二年,也就是元丰元年(1078),孔宗翰着人将诗镌刻于虔州石楼,"虔州八景"及八境台由此名扬天下 。

而这一年春天,苏轼已经到徐州赴任,想到去年二人交接时的情景,他提笔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苏轼的这首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与哲思呢?

下面一一解析这首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首句以“淡白”的颜色写梨花,以深青的颜色写柳叶,用“柳青”衬”梨白”,颜色鲜明,对比鲜明,深得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色彩之美。

第二句是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花满城的错觉。这里不由得想起苏轼在《望江南》里写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一句。同样是满城花,彼时得出的结论是“诗酒趁年华”,而这里的梨花则给人一种“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感觉。

毕竟此时已是梨花盛开,春意渐浓,春愁亦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后两句是抒情。作者的惆怅随着“满城花”而生。

满怀愁绪站在飞花里,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人这一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唯有此时,才能将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那么的透彻与清明。

“一株雪”不仅仅是“淡白”的梨花,更是苏轼的自喻。彼时,他是因为不愿意卷入朝中因王安石变法而引起了新旧党争,自请离开朝廷,外放为官的。这种离开,是内心的清明,也可以说是“糊涂”。他带着淡淡的忧愁,避开了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做了一个远离朝廷的地方官。

苏轼认清了当下的时局,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得不“臣服”于眼前的事实,毕竟拿头去撞墙是徒劳无功的。

清明的认清了当下,又“稀里糊涂”的选择了避开,这是不同流合污的“清明”,一如梨花,洁白若雪,拂衣落去。

整首诗表层意思是抒发春光易逝,人生短促,实则是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人生看得几清明,结尾一句,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哲理话题,让人去深思这一生中该当如何才叫“清明”,又该当如何才叫“糊涂”。

清明还是糊涂,苏轼心里,早就有答案,这首诗不过是内心情感的注释罢。而我们的一生呢?该清明还是糊涂,也要有答案。

许多时候,我们也要学苏轼,“清明”地抬头认清当下的形式,“糊涂”地弯腰学会臣服:对已经发生的、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臣服。

人这一生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事实最大,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就是在“撞南墙”,撞破了头也无济于事。只有先从情绪上去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然后再试着去原谅它,这样才能收获内心的宁静!

0 阅读:13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