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杜牧写清明,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尽清明时节的失魂落魄。
黄庭坚写清明,是“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写尽清明时节的美景与习俗。
吴惟信写清明,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写尽了清明时节踏青游玩的趣味。
晏殊写清明,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与欢乐。
苏轼写清明,是“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充满了烟火人间味。
被称为“诗圣”的杜甫笔下,又是怎样写清明的呢?
本文分享杜甫笔下三首写于晚年的清明诗,不仅写了清明时节的习俗与春景,还写出了独属于杜甫的“史味”:不仅有孤舟漂泊的感伤,更有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磅礴大气,令人敬佩。

【1】
清明二首.其一
(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在杜甫的所有诗中,这种七排的诗体很少,仅有这两首清明诗,这也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这也是这两首诗的特别之一。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安史之乱还未平复,杜甫选择投奔了唐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可没过多久,他便因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杜甫彻底的离开了朝廷,开始了生命中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
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虽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破灭,但他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漂泊湘鄂,经历虽然坎坷,但也有幸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
他的创作题材也变得更为广阔,抒写更深入,并在浣花溪畔时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时期。《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清明时节,杜甫一路奔波,清晨起床赶路时看到家家户户正燃起的新火。此时天气晴朗,湖光映着明媚的春色,而自己傍身的客船也十分的整洁,这正是春日的清新美景。
鸟儿衔着花自由自在的飞翔,儿童欢快的骑着竹马嬉戏,而诗人却无法融入,无缘享受,对比中尽显落寞。
异地他乡,这里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的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
身处异乡,杜甫想到了定王旧宫,他因为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还有贾谊,因为被大臣嫉妒被贬到长沙。他们的经历与杜甫又是何其相似?于是杜甫借古迹抒发对历史变迁与身世的感慨。
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不再只吃寒食,可此刻自己却一无所有,也只能是虚承周举的美意了。实际上,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像严君平占卜算卦那样,比如在此前后,杜甫就在潭州以卖药度日,
即使眼下生活如此困窘,可杜甫的心里还是有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且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贵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
这便是杜甫一身硬骨头的体现。即使在生活重负之下,生存的起码要求都无法保障,可他还是不愿趋奉权贵去追慕荣华,只要有一口饭吃,依旧要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
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愿望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杜甫便因为贫病交加病逝于漂泊途中,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这首清明诗中流露出来的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坦然,或许便是他最后的思想碎片吧。

【2】
清明二首.其二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杜甫因清明景事而生感慨的起兴,那第二首便是续集,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也更加挚切深痛而饱满。
杜甫说,自己拖着病弱的身躯一路漂泊,像一叶扁舟浮于浩瀚江面随风东西游荡,此时的自己右臂已经已患风疾渐渐无力,半边耳朵也已经失聪,俨然已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想到病弱的身体,自己也将在无依无靠中老去,他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湿衣襟。伏案书写时,也只有用一只手支撑,想想都十分艰难,漂泊之苦与身体病痛也让人感同身受。
清明时节,有玩蹴鞠游戏、荡秋千的习俗,可自己漂泊了十年之久,当年玩游戏时的情怀,早已不复。而现在想来,自己的一生不正像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
春天已经来了,去冬南来的大雁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这是既写物候,又体现对家人的思念。他的心也随着北飞的南雁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
长安的楼阁一定早以掩映在阳春三月的飞花烟雨中了吧?环绕的山河也一定是万紫千红、一片锦绣如画了吧?虽然写的是长安的美景,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面对着滔滔江水,诗人一语关情:春去春来,一年又一年,浩渺无边的洞庭水依旧没有变,举目望去一片茫茫,不仅无边无际,还隔断了诗人的归路。虽然心系长安,可自己已然白头,光阴见短,怎么不愁上加愁呢?
春也如大雁一样,周而复始,如期回归,可诗人的这一趟出走,却以永无归期结束:他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
其实此刻盛年不再的忧愁,远远比不上心系长安、不忘社稷的忧愁,这也是诗圣杜甫的伟大之处。
谁又能想到,写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诗人,此刻正处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惨境界呢?

【3】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于前两首之后。770年,杜甫漂泊于潭州(今长沙),他借寒食节,非常直白表达了自己暮年落泊江湖,却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的情怀。
此时的杜甫,与去年相比身体更加虚弱了。清明前的寒食节,他强打起精神,勉强吃了一点饭。他带着褐色破旧的帽子,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那乌皮几也已经很破旧,缝了很多遍了。
“鹖冠”是楚国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的帽子,杜甫用在这里意在点出自己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闲者身份。
此时自己穷愁潦倒,身不在官,却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才是最为伤情之处。我们也不仅产生疑惑:自己都食不果腹,过多的忧心国事岂不是徒劳?可正是这样的杜甫,更让我们牵肠挂肚。
春天雨水增多,浩浩江水慢慢上涨,坐在小舟中也随着江水漂荡起伏,就好像坐在天上云间一般晃晃悠悠。此时的自己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也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只见岸边有蝴蝶翩跹,飞过窗帘,曼曼而过。江面上有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美好,可正是有了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引发了自己困居舟中“直北”望长安的忧思,所以尾联的抒情也就十分自然的完成了过渡。
站在船头,从潭州向北望看长安,白云悠悠,这一去应该有万里之遥吧?如此遥远的距离,拖着残病之躯的我今生还能回得去吗?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舟中的生活状态和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在暮年时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杜甫的这三首诗以清明节气为依托,将个人的身世遭遇、人生感慨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诗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