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念完一副挽联后,对周恩来说:交待你一件事

方正刚不毅 2025-02-23 17:08:05

1972年1月6日,诗人元帅陈毅逝世。1月10日,党组织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举行追悼会,下午两点,毛主席身着睡衣亲临吊唁。

礼堂中,毛主席特地停留于一幅挽联前,低声诵读其内容。

仗剑守土为坚盾,忠心矢志不渝。淮海传军威,江南留爱泽,万众皆悲恸。瞻望壮丽山河,痛别华夏大地。

挥剑挽日赴宴席,豪气依然。平生无愧,天下有功,泉下应含笑。展望新世界,红旗遍插各处。

念毕挽联,毛主席望向周恩来,言简意赅:“有事相托。”

【情深意切的挽联】

挽联首句“仗剑从云”,化用《汉书》“仗剑从龙”,彰显陈毅随毛主席革命,异于封建朝代更迭。其“作干城”之说,源自《诗经》。

上联述陈毅执武器随毛主席革命,捍卫成果,忠于党业,历年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建功,深受江南人民爱戴。

挽联下句“挥戈挽日”源出《淮南子》,接樽之尊为酒器。此联彰显陈毅外交豪气,无愧平生。望人们前瞻未来,事业定将“遍树红旗”。

挽联融典故赞陈毅功绩,显民众哀思,情感深沉。毛主席读后称赞:“写得好”,随后注视落款人。

落款为张伯驹,毛主席知其名,他乃“民国四公子”之一,且因收藏多件国宝级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收藏大家”。

毛主席未知的是,陈毅与张伯驹之间究竟有何交往。

【相见恨晚的好朋友】

1956年,新中国成立七年之际,张伯驹做出重大决定,将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及宋范仲淹《道服赞》等珍贵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盛世之际,新中国文艺繁荣,张伯驹贡献显著,如锦上添花。党组织高度赞赏,文化部长茅盾奖其20万元,但张伯驹婉拒,分文未取。

陈毅身为军人,却酷爱文艺,闻此事震惊,对张伯驹兴趣浓厚。不久,张伯驹在北海举办明清书画展,陈毅随即悄然前往观赏。

游历后,陈毅感慨万分,随即邀张伯驹至家中做客。二人挥毫泼墨,气氛热烈。张伯驹敬仰陈毅“诗人元帅”之名,初见便觉相见恨晚。

陈毅不解的是,一年后张伯驹被划为“右派”,失去北京市民盟委员资格及兼职,张家往昔热闹非凡,而今却骤然变得门可罗雀。

陈毅对张伯驹深表同情,多次公开维护他:“张伯驹捐赠众多给国家,怎会出错?他不过是个读书人。”

陈毅资助下,张伯驹生活暂得改善,但非长久之计。于是,陈毅利用老部下等关系,为张伯驹谋得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一职。

兴奋之际,张伯驹明白是陈毅在维护他。拜别陈家时,陈毅赠他墨笔题诗:“大雪压青松,挺且直。高洁待雪化,陈毅书。”

陈毅的深切关怀令张伯驹深感动容,随后在吉林,他向博物馆慷慨捐献众多私藏。然而,特殊时期到来,张伯驹再次遭遇不公待遇。

他在北京的房产遭侵占,分至呼兰时因年长被拒。无奈之下,他与妻子潘素重返北京,只能栖身于不足十平米的小屋。

陈毅对“好朋友”张伯驹的境遇深感同情,然自身亦处困境,难以援手。他曾恳请周恩来总理协助安置张伯驹,但总理亦未能介入此事。

1972年寒冬,张伯驹闻陈毅逝世,深受打击,随即撰写了一副深情挽联,获毛主席赞誉。他申请参加陈毅追悼会,却未获准许。

【毛主席的特殊关照】

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阅毕张伯驹挽联,心绪难平,询陈毅妻张茜:“张伯驹是否在场?”张茜答否,称追悼会拒其入内,他们自吉林归,无户口无工作,生活困顿。

毛主席闻后,即嘱周恩来:“此事你需,勿让人诟病我党忘恩,需迅速处置。”

周恩来迅速回应:“主席,此事我定当妥善处理,请放心。”

十余日后,张伯驹接获中央文史馆聘其为研究员之邀,其妻潘素亦被中国画院聘为画师。生活转好,张忆及老友,闻陈毅逝世前仍念及赠其围棋,愈发悲痛。

张伯驹与陈毅的交情,在文学界传为佳话。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