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真相常隐匿于阴暗之处。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访中国,彼时她以“铁娘子”之名享誉,马岛战争大胜,挥师凯旋的自信尽显其容。
她微笑握手,却私下对顾问言明香港为英之珍宝,绝不放手。同时,她另一只手已握刀,意图在回归谈判中布下重重迷阵。
十年间,英国自香港掠取万亿财富,却坚称未取分文。此言可信乎?今日,我们揭露这段被遗忘的黑暗历史。
【灯火通明的夜,却照不亮二等公民的路】
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这座不起眼的渔村,因毗邻珠江三角洲,成为南中国经济重镇。自此,该地开始承受所谓“文明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
香港街头灯火霓虹,表面繁华。但多数华人仍生活在社会底层。殖民时期的宵禁政策,尤为令人难忘,深刻揭示了这一繁华背后的社会现实。
自1843年起,港英政府以防盗为名,强制华人夜间持灯笼行走街头,此规定荒谬且具种族歧视,唯独英国人不受约束。
彼时的香港,公民权利受限,华人难以涉足高档社交场所,马场观众席更分“华人区”与“英国人区”,社会隔离现象严重。
据传,某富商曾欲取悦英国人,特捐巨资建造观礼台,却最终被拒之门外,未能获准入内。
老香港居民忆往昔,言及晚餐后携子散步必带灯笼,以防被警方以无灯夜行为由处罚,即所谓“抽藤条”。
英国港督凭殖民权杖,设立对华人歧视制度。宵禁成首要束缚,藤条惩罚屡见不鲜。鲁迅文中揭露:“香港华人常遭搜身、藤鞭之苦。”
这一幕深刻烙印在许多老一辈香港人心中。那灯笼非但未照亮前路,反而映照出华人与英国人间的巨大隔阂。
1982年,撒切尔夫人身处北京钓鱼台,面对中国代表团的坚决立场,心中盘算着对殖民地的策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因此,“让香港独立”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也不存在所谓“埋下隐患”的情况。
【从东方明珠到资本收割机:自由港的陷阱】
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宣称其为“自由港”,免税且贸易无阻,看似美好,实则为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第一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借香港为桥梁,向内地倾销低价商品,并持续将中国资源运回欧洲。
这种掠夺行为持续不断。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经济操控事件。
英国资本凭垄断地皮、金融投机及贸易操控,累积了庞大财富。1984至1995年间,英国自香港掠取一万亿港币,此财富转移手段惊人。
80年代香港,外观繁华,实则暗藏危机。撒切尔夫人推行金融自由化,加剧股市泡沫,形势严峻。
她实施的经济政策导致高地价成为港英政府主要财源,英国财团操控的地价持续上涨,使得普通香港居民购置房产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
同时,英资地产公司凭借土地垄断获取暴利。例如,港英政府以低价向英资公司批地,这些公司随后建造楼房并以高价售出。
地产泡沫致使房价飙升,普通港人安居难,成资本操控牺牲品。三居室售价超家庭年收入十倍,华人需苦攒数十年才够首付,而英资公司炒地皮累积巨额财富。
1987年香港股灾凸显英国资本逐利本质。英国推动香港金融自由化,致使股市迅速暴涨。
众多港人带着致富梦想涌入股市,却在巅峰遭外资巨头掠夺。泡沫破灭,股价暴跌,导致许多人资产大幅缩水,甚至破产。
据统计,当年股市崩盘所致损失超数百亿港币。英资集团崩盘前已撤资,留下的仅是经济残局与港人辛勤积累付诸东流。
【撒切尔主义的最后一刀:民主伪装背后的隐患】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谈判时称:“英国在香港未取分文。”此言一出,连英国议会中也有人失笑。
事实是,撒切尔夫人早已布局政治棋局。香港回归前夕,港英政府突提民主发展,引发质疑:英统治香港百余年,何时曾民主?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指出,推动民主制度或为香港带来分裂风险。历史验证,其意图深远。
她企图以伪民主维持英国利益,并削弱中国对香港的控制。英国目的明确:利用所谓直选提升激进势力影响力。
然而,撒切尔的计划受阻,香港人洞察真相,殖民政府未施真民主。一老居民言:“论民主,英国百余年未予,离校前夕方作态,此乃演与何人观?”
1997年回归后,香港踏上新征途。当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外,老人望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对孙子说:“我们已非二等公民,迎来了新篇章。”
英国在香港实施殖民统治,留下深刻印记,包括殖民掠夺、经济操控及政治手段,撒切尔主义更带来沉重苦果,深刻影响这片土地。
香港的回归,是对历史的纠偏。尽管过去无法更改,但我们能借历史为鉴,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一切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并亟需我们进行反思。
周南回忆,谈及往昔,风采依旧,以“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为题,著书由齐鲁书社于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