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要枪毙一名逃兵,毛主席得知名字后说:他是红军功臣,不能杀

方正刚不毅 2025-02-23 17:11:16

1940年某日,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熟睡时,数名干部率20余人趁夜离营。非为作战,实则欲做逃兵。

领头的为侦察科科长袁彪、侦察股股长罗昭辉及一支队参谋长杨上堃。

【逃兵?】

众人擅自行动惊醒哨兵,杨成武迅速反应,决定必须拦截他们。在他的果断指挥下,逃兵最终在徐水县一村庄被成功拦截。

作战时,杨成武麾下出现逃兵,极为丢脸。他虽努力挽回,但仍成生涯污点。事后,杨成武如实向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了此事。

聂荣臻未料此事突发,怒火中烧却未敢轻视,遂上报八路军总部。副总司令彭德怀,性格急躁,耿直刚毅,对逃兵行为深恶痛绝。

彭德怀果断行动,先寻朱老总,再共赴毛主席处。至门前,他即高声通报:“主席,晋察冀军区有重大情况,二十余名士兵逃役。”

毛主席屋内皱眉,彭德怀与朱德随后进入。主席言:“老彭,此事需严肃对待,过往有例可循,依惯例行事。”

彭德怀因毛主席的话而心安,决定下令严惩相关人员。朱德在一旁未发言。见状,毛主席提出:“老彭,先让我审阅一下具体的报告。”

毛主席审阅完杨成武的详细报告及逃兵名单后,长时间沉默。他指着报告上一名,语气低沉且坚决:“此人为红军功臣,不可处决。”

彭德怀似乎欲争辩:“主席,他确为逃兵,擅自离队。”

听完彭德怀之言,毛主席转视名单上杨上堃,深吸一气,似恳请道:“老彭,报告称杨上堃虽擅自离队,却无投敌之意,仅因职务不满。此乃内部矛盾,非叛逃,望予其生路。”

彭德怀与朱德默不作声,毛主席深吸一口烟,低语:“皆知若无他,红军恐已全军覆没。”

【红军大功臣】

杨上堃,江西兴国人,17岁入伍红军,凭机智果敢受上级赏识。至长征时,他已晋升为连长。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屡遭敌“围追堵截”,湘江战役更牺牲5万余人。杨上堃目睹战友倒下,内心悲痛且气愤,深知此皆因博古、李德指挥失误所致。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取得红军指挥权,杨上堃稍感宽慰。但红军形势仍危急,渡乌江时,敌军扬言要歼灭红军于江边,并出动数十万人企图截击。

乌江对岸是军阀王家烈率双枪兵驻守,后有蒋介石麾下薛岳部追击,红军突围艰难。总部指示强渡乌江,开辟生路。此重任迅速交由杨上堃承担。

杨上堃深知面临“九死一生”的险境,仍因对革命的忠诚毫不犹豫,决定率先出击,他亲选16名勇士,乘三只竹筏毅然渡江。

杨上堃面对敌火,冷静指挥战士划竹筏灵活避弹。寻得敌守备薄弱处,他亲临前线,投掷手榴弹致敌混乱,随后率众趁机登陆。

杨上堃率人迅速击溃敌双枪兵,成功完成任务。他为红军开辟生路,荣获“渡江勇士”称号及党中央颁发的红星奖章,被誉为坊间传说的“免死金牌”。

强渡乌江后,杨上堃持续奋战前线,屡建奇功。红军抵陕北,他受上级赏识入红大学习。抗战爆发,杨上堃面临人生重要抉择。

【对杨成武不满】

杨成武乃杨上堃昔日上司,在强渡乌江行动中,他亲自指派任务给杨上堃。杨上堃不负所望,完成任务出色,作为得力下属,杨成武对他深感自豪。

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后分兵,聂荣臻率部建晋察冀军区,杨上堃随往,任杨成武麾下一分区一团参谋长。两年后,竟发生杨上堃叛逃八路军事件。

杨上堃“叛逃”八路军,起因于对杨成武的不满。1940年,陈正湘由一团团长升任支队长,副团长亦被调离,参谋长杨上堃因此成为部队军事上的次要负责人。

陈正湘离任后,战士们预期杨上堃会接任团长,但杨成武却让宋玉琳担任团长,杨上堃则升为支队参谋长。尽管从团参谋长升至支队参谋长是晋升,杨上堃却不这么认为。

杨上堃是逐级晋升的军事干部,擅长军事指挥而非参谋。他确信杨成武了解他,因此认为杨成武的调动是表面升职实则降级。

自此,杨上堃对杨成武心生不满,欲亲自带兵抗日以证实力。袁彪、罗昭辉,侦察科正副职,亦对杨成武不满,图谋叛变。杨上堃受其鼓动加入,遂引发文章开篇之事。

【毛主席的慈悲】

杨成武拘捕杨上堃等人并上报党中央,彭总主张处决,但毛主席见名单中有杨上堃,心生犹豫,权衡后决定给予杨上堃生机。

毛主席对杨上堃的态度源于调查结果,确认他并非“叛徒”,而是存在内部矛盾。因此,毛主席对他采取了相应措施。

在毛主席的宽恕下,杨上堃幸免于难。他深感懊悔,自觉辜负组织信任。此后,他加倍努力学习,立志为革命再立新功。

解放战争时期,杨上堃赴东北,任吉林市警备区副司令兼43军副师长等职。建国后,他在江西工作,特殊时期遭不公,毛主席问:“他已被查清,为何再查?”

杨上堃再次化险为夷,内心对毛主席充满感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