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时,苏轼被贬到黄州,他在自己住所外的江边,开垦了一亩三分地,这块地叫“东坡”。这首词就是这时候写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一个人在东坡喝酒,醉了就睡,醒了又喝。内心的苦闷,不喝酒就没法面对。归来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三更或四更,无所不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家童睡得很沉,怎么敲门也不开。一个现实中不得志,内心苦闷的人,深更半夜被拒之门外,会不会倍感孤独呢?苏轼也许会羡慕家童,能无忧无虑地睡觉,能睡得鼾声如雷,不省人事。
没人开门,就自己走到江边,倚杖而立。夜更深了,周围万籁俱寂,唯有江水的声音,人的心一下子静下来,灵魂出窍了。
这是个很美妙的境界。
人有时候应该发发呆,不一定是夜半去听江声,也可以找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去野外露营,什么也不想地停在某个时刻,或看流云从窗外行过,或跟随某个声音,直到它消失如昨,或感受微风拂过,和煦而轻柔……能够这样偶尔发呆,该有多好。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为悟道的最高境界。万古长空,就是一朝风月。忘记时间,享受此时此刻。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现代人读诗词遇到的障碍之一,就是读不懂诗中的典故,脱离了古代的语境,稍不留神就不懂诗人的言外之意。或者说,我们失去了和古人的默契,看不出他们埋下的“梗”。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付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
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不了主。不想生病,不想肚子饿,但身体不听我们的。有些事情我们明明不想去想,但它却总在我们脑子里出现。
苏轼不想去追逐尘世中的名利,可有些事不是想忘就能忘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已将尽,天都快亮了,江上无风无浪,水面像镜子一样,没有什么波纹。同样,无论苏轼在饮酒听涛时,心中翻起了多少波澜,最终也已归于平静。
这里还有个典故,孔子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后,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如今世人不能理解我,国家不能任用我,我的治国大道不能施行于天下,虽然还住在国内,又能做点什么呢?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吧。
苏轼想,算了,放下吧,不如就乘一叶小舟,从此远离尘嚣,寄身江海之上,自由自在地度过我的余生。
与自己和解。放下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很多人心目中的修行,是名山大寺中的静坐,晨钟暮鼓中的超然,梵乐鸟鸣中的飞逸,实际上,日常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读诗词,也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