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揭露“三鹿奶粉”的上海记者,4年后辞职,17年后变成了这样

未央史默事 2025-02-18 03:49:46
前言

2008年,三鹿集团为了挣到更多的钱,竟然在婴幼儿食用的奶粉中掺杂化工原料,导致27万家庭无辜受难的消息被曝光。

其实早在这个消息被曝光之前,已经有不少家庭因孩子生病,向厂家寄去了投诉信,但全部石沉大海,无人在意。

直到一位英雄记者简光洲的出现,才将这件事公之于众。

正是因为他,才避免了更多孩子受到毒害,并将始作俑者送入监狱。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报道出现之后,简光洲竟然离开了记者行业,这让很多人内心十分疑惑,他究竟触碰到了什么?现今过的如何了?

有毒的“三鹿奶粉”

在曾经的中国乳业市场,三鹿奶粉堪称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那些年,它凭借广泛的宣传、大规模的铺货,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无数消费者信赖有加的首选。

而彼时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更是在行业内风光无限,被众人尊称为“乳业女王”,她所执掌的商业帝国看似坚不可摧,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繁华背后却暗藏着令人痛心疾首的隐忧。

早在2003年,一些医院里,陆续接诊了不少婴儿,他们的症状极为怪异且令人揪心:脑袋偏大,与小小的四肢形成鲜明对比,身体浮肿得厉害,还伴有持续低烧不退。

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哭声微弱,父母们守在一旁心急如焚,却全然不知病因何来。

时间来到2004年,阜阳地区的情况愈发严重,仿佛被阴霾笼罩,当地记者为了深入调查阜阳大头娃娃事件,整日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

在一家医院,触目惊心的场景让记者停下了脚步:短时间内,竟收治了100多名患病婴儿,其中12名病情危重,最终没能扛过病魔的侵袭,幼小的生命戛然而止。

记者在仔细梳理这些孩子的喂养信息时,一个惊人的共同点浮出水面——他们都曾食用过三鹿奶粉。

出于新闻人的职业本能与社会责任感,这名记者毫不犹豫地将调查发现公之于众。

报道一出,国内民众一片哗然,对三鹿奶粉的信任大厦开始摇摇欲坠,抵制之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要求三鹿给个说法,还受害者家属公道,甚至有人高呼让三鹿退市。

面对汹涌的舆论,三鹿集团却选择了沉默以对。

可仅仅四天之后,三鹿却像是有备而来,迅速拿出一份由疾控中心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言之凿凿地宣称三鹿奶粉毫无致病因素,将婴儿患病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这份报告,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许多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信以为真,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暂时得到安抚,三鹿奶粉的销量也并未受到致命打击,依旧摆在超市的货架上。

直到2007年,一对年轻父母满脸忧愁地向三鹿投诉,称自家孩子在饮用三鹿奶粉后,尿液中出现了红色沉淀物。

这本该引起三鹿的高度重视,然而,投诉却如石沉大海,被三鹿官方轻易压制。

此后,类似的投诉接连不断地从各地传来,可三鹿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一次次将这些危机化解于无形。

直到2008年初,甘肃一家医院的医生张伟在接诊众多婴儿肾结石病例时,凭借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经历——食用三鹿奶粉。

为了探寻真相,张伟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反复检测分析,终于揪出了隐藏在三鹿奶粉中的“恶魔”——三聚氰胺,这个本应用于制作塑料的化工原料,竟然被添加进了婴儿的口粮中。

张伟心急如焚,试图通过媒体曝光这一黑幕,可多数媒体忌惮三鹿的庞大势力,纷纷退缩。

就在张伟感到绝望之时,他遇到了简光洲,而一场关乎良心与真相的较量,也即将拉开帷幕。

重压下的报道

当简光洲得知张伟的发现后,内心被深深触动,职业的敏感性促使他立刻行动起来。

简光洲马不停蹄地找到张伟,面对面坐下,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执着,仔仔细细地了解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从患病婴儿的症状表现,到三聚氰胺检测的具体数据,他都逐一记录在案。

随后,简光洲深知仅在当地调查还远远不够,他背上行囊,奔赴全国各地探寻真相,在武汉同济医院,他从一份宣传报道中敏锐捕捉到线索,发现这里也有婴儿出现相同的病症。

紧接着,他又辗转多地,一家家医院去走访,一户户患病家庭去询问。

每到一处,看到那些因病痛折磨而啼哭不止的婴儿,看到家长们无助又绝望的眼神,他心中的责任感就愈发强烈。

经过大量艰辛的走访调查,一个心酸的现实摆在眼前:这些患病婴儿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收入微薄,在给孩子选择奶粉时,三鹿奶粉因价格低廉成为了无奈却又看似唯一的选择。

掌握了确凿证据后,简光洲怀揣着那份沉甸甸的三聚氰胺检测报告,坐在桌前,奋笔疾书,一篇名为《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的报道应运而生。

他将这篇饱含心血与真相的报道交给了自己所在的《东方早报》,报社领导接到稿件时,内心满是纠结与担忧。

彼时的三鹿,声名显赫,是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正值奥运会举办这一特殊时期,稍有不慎,若报道无法撼动三鹿,报社恐担上造谣的罪名。

但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权衡后,领导最终还是被简光洲的坚持和那些婴儿的悲惨遭遇所打动,咬咬牙同意发表这篇文章。

报道一经刊出,瞬间如燎原之火,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网络上,舆论一片哗然,网友们各执一词。

一部分人斥责简光洲“损害民族企业形象”,电话如潮水般打爆了《东方早报》的热线,言辞激烈,满是愤怒。

而三鹿方面更是气急败坏,第一时间致电报社,强硬要求将报道下架,报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简光洲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简光洲没有丝毫退缩,他和同事们并肩作战,坚守新闻人的底线。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国家质监局迅速介入,第一时间对市面上的三鹿奶粉展开全面检测。

结果令人痛心疾首:16个三鹿样品中15个含有三聚氰胺,30万婴儿深受其害。

真相大白于天下,三鹿集团受到严惩,田文华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无期徒刑,两名主犯被判处死刑,集团被罚款总额11亿元。

随着官方消息公布,质疑声渐渐消退,简光洲也因此被民众奉为“民族英雄”,荣获“2008年度新锐人物”。

他用手中的笔,捍卫了真相与正义,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年,他却选择淡出媒体行业。

退出新闻行业

简光洲之所以在声名大噪后选择退出记者行列,背后有着诸多无奈。

新闻工作的现实困境让他举步维艰,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他面临着诸多敏感话题的限制,每一次深入调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红线。

而且,多年的记者生涯,薪资微薄,生活的压力也如影随形,让他难以全身心地投入纯粹的新闻追寻。

2009年,他将目光投向了杨永信的电击治疗网瘾事件,为了还原事实,他不辞辛劳,采访了多位家长。

在采访中,他发现电击治疗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短期内看似“有效”的一面,也隐藏着对孩子身心不可逆的伤害。

然而,报道刊发后,他等来的不是理解,而是诸多责难,那些坚信杨永信疗法的人,将矛头指向了他,指责他断章取义、抹黑治疗。

2012年,简光洲看着刚满1岁的女儿,觉得自己应该利用自己的时间多陪陪女儿,他最终决定告别热爱的新闻行业。

离开新闻行业后,简光洲并未停止奋斗的脚步,他与朋友携手创办了环智传媒,凭借多年积累的新闻洞察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感知,专注于品牌咨询和公关服务。

起初虽艰难,但很快,环智传媒就在业内崭露头角,客户囊括多家互联网巨头和知名企业。

现状

如今,尽管身份已然转变为企业家,简光洲内心深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未熄灭,他借助抖音等平台,分享着自己对新闻行业的深刻见解。

他坚信,AI虽能处理海量信息,但新闻的灵魂在于记者用心去分析、解读事实,勇敢地追寻真相,这是冰冷的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新华社——2008-09-18《三鹿奶粉事故已经逮捕6人 刑事拘留田文华等22人》

新京报——2012-11-08《简光洲 一如既往的坚持》

0 阅读:1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