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东南处紫云山山麓,始建年代为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也就是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
崇庆寺曾在金、元、明、清四代进行过修缮与扩建。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寺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它不仅拥有被称为“宋塑之冠”的宋代彩塑佛造像,而且寺内还保存着大量的与佛教有关的历史遗存,再加之,它是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取景点,所以名声在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来聊聊崇庆寺中的十八罗汉。首先,咱们来说说十八罗汉的由来。
十八罗汉的由来
十八罗汉最早来源于唐代的十六罗汉,而十六罗汉最早出现在唐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中。
在这本经书中,不仅第一次把罗汉这一佛教概念引入华夏,而且还将佛教不同流派之间的修行理念和护法思想融为一体,为奠定罗汉信仰打下基础。
在《法住记》中记载:十六罗汉为释迦佛的十六位修行弟子。佛祖派他们永驻世间,接受世人的供养,为众生带来福报和庇护。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住世的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了众生,使得十六罗汉的名声开始远播。

到了唐末宋初时,十八罗汉开始出现于世人眼前。因为古人崇奉数字“九”,认为九为阳数之极,是吉祥数,而十八是九的双倍,被视为阳之极与阴和合,是吉数中的吉数。
因此,在宋代中晚期,十八罗汉的形象开始盛行,但新增罗汉的名号并没有统一,所以宋代罗汉的形象更加多样化。
但是到了清代,乾隆亲自钦定了十八罗汉的名号,并将增加的两位罗汉定名为降龙和伏虎。至此,十八罗汉的名号才最终得以确定。这一钦定使得十八罗汉的称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并且沿用至今。
崇庆寺中罗汉们
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分布示意图
崇庆寺中的罗汉像塑立于崇庆寺三大士殿内的两侧,这组罗汉像是现在已知的留存于世最早的并有确切纪年的一组十八罗汉彩塑造像。其创作年代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一、注荼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注荼半托迦尊者为最初的十六罗汉之一,他出身于古印度婆罗门家庭中,小时因心智愚钝背不出经文,而受到众人嘲笑。之后,在佛祖的引导下,终获圣道成为阿罗汉。
彩塑中的尊者为青年比丘,他皮肤白净,眼神刚毅,警觉凝视;他右腿支起,右小臂搁置膝上,左腿垂下,显得悠然自得。因其常伴佛祖身边化缘,故又称“看门罗汉”。

二、弥勒尊者(伏虎罗汉)
弥勒,也被称为弥勒菩萨和未来佛。在罗汉信仰中,因为弥勒菩萨在修行中常以罗汉的身份度化众生,与其慈悲为怀的修行境界相契合,所以,弥勒也被列入了十八罗汉的队伍中。
雕塑中的尊者,面庞瘦削,紧锁眉头,其炯炯有神的双眼却直指人心,他目朝脚下的伏虎望去。受他施舍,而免受饥饿之苦的猛虎,感念弥勒尊者的善行,常伴其左右。因此,又得名“伏虎罗汉”。

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捧经罗汉)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为十八罗汉之首,为古印度婆罗门望族之后。本是优陀延王的重臣,后出家修行,常端坐于神鹿,也被人们称为“骑鹿罗汉”。尊者有两大法器,一为法钵,一为经书。
这尊罗汉像为胡人样貌,面色赤红,额头高耸、大鼻深目、张嘴露牙,有浓重的眉须,深重的抬头纹和法令纹,表现了一位老年智者的威严与神秘。
他身着袈裟,衣纹随势而动;他手捧卷轴经书,姿态端庄大方,既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风范,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贝叶罗汉
这位年轻的汉人僧侣,因手执贝叶,而被称为“贝叶罗汉”。他面相圆润,细眉长目,目光低垂,注视着自己右手掐指的手印,左手执贝叶经。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素有“佛教熊猫”的美称。
贝叶经一般由梵文和巴利文书写,想必这位贝叶罗汉,一定学识渊博,对这两种外来文字有一定的研究。
一位长者梵僧手捧中国卷轴经卷,一位青年汉僧手执梵天贝叶经书,设计者独具匠心,将这两位学者般的人物并置一处,不仅凸显了他们深厚的学识底蕴,更在无声中巧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与独特魅力,其用意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五、参禅罗汉
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其核心为“以心印心”,通过反观内心,觅求心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得如来智慧德相”是禅宗修行的最终目标。
这尊参禅罗汉现身为瘦骨嶙峋的老年比丘相,他长眉下垂,微启双眼,嘴巴紧抿,松弛的肌肤下显露出根根肋骨。苦行僧的外表,却蕴含着悠闲自得的神态,眼中无杂念,笑看人世间。

六、说法罗汉
“说法”在佛教中指的是讲解佛法、传授佛理、解惑佛义的行为。而“说法罗汉”就是自身修行有成,还能积极入世,向众生传授佛法、佛理、佛义的罗汉。
这尊说法罗汉现身为青年比丘相,他慈眉善目,面白唇红,嘴挂微笑,身着袈裟,右手施说法印,以游戏坐的姿态坐于法座之上。
佛教徒对于说法罗汉的智慧报以崇敬之心,他们期盼借助说法罗汉的力量来获得佛法、走向解脱。

以上六尊罗汉像坐落于崇庆寺三大士殿的南侧间,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将分三期来为大家解读其余的罗汉们。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