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人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感觉到愉快,不高兴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感觉不痛快。作家懂得人们这种心理,写作品中人物高兴的时候,就写晴天,写艳阳高照,写鸟语花香,写潺潺的流水;写作品中人物不高兴的时候,就写阴天,写下雨,写电闪雷鸣,写满地落叶,写冰封的河面,写刺骨的寒风等等。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是作家赋予的,很容易感染读者,因为这种心态和读者的心态是一致的。虽然作品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是符合人类成长发展逻辑的,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反作用。人出生之后没有任何意识,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不管是空气、水、食物、布料,还是人、动物,都会形成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积累多了就会形成某种经验,藏在人类的潜意识里。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就好像每一个人脑中都有一种操作系统,像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虽然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但因为使用的人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的不同。每一个人都有意识,意识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经验。随着经验的丰富,人的意识会逐渐完善起来。虽然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外界事物,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世界,但人可以在一定层面上理解世界,可以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虽然很多人都是利己的,是自私的,但他们的自私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社会形态形成以后,统治阶级会利用人们自私的本性,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获得食物。人获得了食物才可以生存,在生存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高兴的时候,人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面目和善的,看谁都是那么友善,看动物也是那么的友好,看植物也是那么美好。人不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是令人厌恶的,觉得每一个人都在嘲笑自己,甚至很多人对自己充满敌意,看动物觉得不是那么好看,看植物,觉得奇形怪状,不符合自己的审美。其实,很多人不能客观地看待外界事物,总是受到情绪的影响。不管人高兴还是悲伤,都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外界事物。外界事物是人情绪化的事物,是人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产生的某种感触,却不一定等于真实的外界事物。也就是说,人们认识的外界事物只是观念中的外界事物,只是认识了外界事物的一方面,却不能完全认识外界事物。

人的情绪也是如此,总是不被人类完全认知。有人没来由地发火,没来由地摔东西,没来由地干一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倘若用深层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就是这样的人受到了情绪的支配,而情绪是潜意识产生的,并不完全受到显意识的支配。潜意识支配了人类所有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再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就有可能受到潜意识过多的支配,自己却并没有发觉。很多人神神叨叨的,说话总是那么感性,但是也不那么理性,却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觉得自己认识的是对的,别人认识的是错的。越这样认为,他就越觉得自己是对的。倘若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理念来生存和发展,社会就彻底乱套了。人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感触,甚至完全靠情绪化的言行搞社交,完全靠情绪化的思想来支配工作和生活。周围的人能理解他,就算是包容他,让他获得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倘若周围的人不理解他,就会把他视为神经病,视为异类,甚至故意排斥他,最终弄得他精神抑郁,看什么都不顺眼。
每一个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很难摆脱情绪的支配。因为社会发展有功利目的,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功利目的。为了功利目的而去奋斗,就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很多人在利益冲突面前没能把持住,就要去争去抢,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倘若他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抢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只是短暂的行为,可是很多人却并不这样理解,总是用吃亏和占便宜衡量做事的效果,而这种衡量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完全没有什么集体的利益,也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这种情绪化的做法就很容易被人诟病。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维护,而不是各顾各的利益,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集体的利益而刀兵相见。情绪很容易传染,一种好情绪可以传染给别人,这就是一个人讲个笑话,大家一起乐的原因。讲笑话的人本身就很可笑,讲出来的笑话更可笑。倘若一个人有了恶劣的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就很容易把这种恶劣情绪传染给别人,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一个人在公司受了气,回家之后和老婆吵了一架,只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平时为了这点事根本不会争吵,是因为他把公司的恶劣情绪带回了家,当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但人不能完全情绪化,以免被视为精神不正常。倘若人有了恶劣情绪,那么就要想办法自己化解,干一些节奏舒缓的事儿。散步、遛狗、喝茶、读书都行,让不良情绪烟消云散,就不会传染给别人,起码这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把好情绪传染给别人,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但要看他人能否接受,看看条件是否允许,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