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0-2岁的时候,很多妈妈由于孩子的淘气、不听话,常常会情绪失控,失去耐心,过分地训斥孩子,在一番“惊天动地”的大吼大叫之后,孩子好像被震住了,停止了无理取闹,变得懂事了。可事实上,孩子在内心深处并未对妈妈的管教真正的服气。
不容忽视的是,如果父母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吼骂——后悔——再吼骂——在后悔的恶性循环模式,不但没有让孩子走上期望的成成才之路,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带来恐慌感和不安全的感觉,对孩子长期的成长并不利。
你可能会说,面对这样不听话的孩子,怎么能做到不吼不叫,当然可以,父母要坚信,不吼不叫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现在,家庭教育重视“零吼叫”,就是说妈妈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抚慰孩子焦虑的情绪上,而不是用吼叫的方式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吼叫?一般又在什么情况下吼叫?吼完之后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妈妈正在拖地,这时候女儿跑过来,趁妈妈不注意,就玩起水来,此时此刻,妈妈看到女儿的举动,然后对女儿吼道:别玩那个脏水。女儿听到妈妈的吼叫,先是一惊,这一惊,不要紧,突女儿向后一仰滑倒了,哇哇大哭起来。
看到这个简单的例子,妈妈们应该去思考:故事中的妈妈为什么会吼叫?是因为害怕女儿玩水还是不信任女儿,觉得女儿会闯祸,而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妈妈还会对女儿吼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吼叫起到了作用,虽然最后女儿被吓得摔倒哇哇大哭。
在实际生活中,妈妈想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屡教不改,自然就会选择吼叫,这是无奈之举。
由此可见,引发妈妈大吼大叫通常在于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心意,激发妈妈内心的火爆情绪,而妈妈又急切让孩子服从自己,所以就吼叫打骂。
经常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自卑和懦弱,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犯错而遭到妈妈的挨打,最后成了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妈妈最好是通过孩子这面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妈妈经常吼叫,孩子自然也会模仿,要不想让孩子变成妈妈这样,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
那个爱反抗的孩子其实有好多好处,他的吼叫表达的是真实的内心,让妈妈进一步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大多可以从妈妈身上找到原型,也许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根源一样。
即使说反抗的孩子比沉默的孩子好处多,但是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孩子应该做到零吼叫,请妈妈们通过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对孩子的每一次吼叫,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