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这个豆腐干为啥这么香,是不是加了香精?”“妈,这个饼干上写着‘无糖’,可吃起来怎么这么甜?”
我两个孩子问出这些问题时,我心里其实挺欣慰的。说明他们开始有了“食品安全意识”。
我是做豆制品加工的,干这一行十多年了。从采购黄豆到晒腐竹、包装豆干,每个环节我都得亲自把关。但说实话,让我最上心的“食品安全”,其实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我自己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不太讲究“吃得安全”,但现在不一样了。添加剂、防腐剂、食品谣言太多,不教,孩子真的容易“被忽悠”。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怎么让孩子从小就懂吃、会选、能分辨,养成真正的食品安全意识?
很多父母讲食品安全就是一句话:“这不能吃,会中毒!”
我以前也这么说过,结果孩子要么怕得不敢吃,要么听多了也麻木了。后来我换了方法:边吃边讲,边做边教。
比如吃豆腐干时我说:
“你看这个豆干香,但不是靠香精,是我们厂用烟熏工艺做的。那些‘假香’的豆干,吃起来嘴里发干,一闻就知道不对。”
再比如超市买腐竹时我会说:
“你记住,这种特别白、特别硬的腐竹多半漂白过,好的腐竹是淡黄的,有自然豆香。”
教育,不是打鸡血,是陪着孩子一起“吃出认知”。
二、让孩子参与“选购”,效果立竿见影别小看“买菜”这事,我们家每周末都带孩子去市场挑东西。
我会拿两袋豆制品出来让孩子比对:“哪个颜色更自然?你看这袋标签写了配料表,另一袋啥都没写,你信哪个?”
有一次孩子拿了一包小零食,我让他念一遍配料表。他看了看说:“怎么这么多我不认识的东西?”我笑着说:“那我们就先不吃了,等你查清楚再说。”
参与式教育,孩子印象最深,也最能形成习惯。
三、讲“案例”更有说服力,但要讲得“有温度”我厂每年都能接到一些消费者投诉,常见的就是“买到问题豆腐干”“吃坏肚子”。
这些案例我都会挑一两个讲给孩子听,但从不吓他们,而是引导思考:
“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发生?是谁出了问题?我们能怎么避免?”
比如我说某些不合规小作坊会用劣质原料、过量添加漂白剂,那些产品看起来好看,但一泡就掉色,吃了伤胃。
他们听完就会记住:“太好看的食品,反而不一定安全。”
四、厨房是最好的“食品课堂”别以为教育孩子就要买书、上课,其实家里的厨房就是最好的实验室。
我们做豆浆、点豆腐、炸豆腐干,孩子全程参与。他们知道哪种豆腐用的是卤水点的、哪种腐竹要晾几小时才能成型、哪个温度会把豆香逼出来。
有了这些体验,他们去超市看到一大袋“3.9元”的豆腐干,第一反应就是:“爸,这不会是香精勾兑的吧?”
你不需要他们成为营养师,但一定要让他们成为“有判断力的消费者”。
五、别怕孩子“听不懂”,他们其实懂得比你想的多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很早,有时候他们反问的问题还真让我一时答不上来。
比如我儿子问:“爸,这个标着‘儿童牛奶’的是不是就是牛奶?和普通的有啥区别?”
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不少所谓“儿童食品”其实就是营销概念,加了点益生菌或糖,就包装成“专供儿童”。
所以我告诉他:“以后你看到‘儿童专用’的,要先看配料表,再决定买不买。”
让孩子从小学会“不轻信标签”,才是真正的食品教育。
六、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材别说教孩子要健康吃,自己却天天点外卖、买三无零食。
我们家几点小习惯,分享给大家:
家里常备的豆制品都是我们厂自己做的,或者是合作厂可追溯的;冰箱里的食材按期检查,不吃过期的、不吃霉变的;超市买东西必看标签,看不懂的就查,查不清的就不买。孩子看在眼里,自然就学会了:吃东西,不能随便,更不能只看广告。
写在最后:让孩子成为“懂吃”的人,比“吃得好”更重要在工厂干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吃得明白,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你不能时时刻刻帮孩子把关,但你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如何选择、如何拒绝“看起来健康、其实危险”的食品。
食品安全教育,不是一两节课能解决的事,它是从厨房到超市、从配料表到饭桌的点点滴滴。
我们这些做食品的人,有责任把这条“良心线”守住;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更有义务把判断力传给孩子。
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晚餐后问问孩子:
“你觉得这顿饭里,哪样东西是最安全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也许,这就是他们“懂吃”的第一课。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守护孩子的每一口安心。也欢迎留言分享你家孩子的“食品小故事”,看看谁家的娃最“懂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