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税到145%,我们这些做腐竹的也“中招”了?

卢大发 2025-04-12 16:14:52

最近,美国宣布对中国部分商品的关税从104%提高到145%,引起了不少制造业、外贸圈的震动。有人说:“跟我没关系,我又不做出口。”可我想说一句——你吃的那口腐竹、豆干,说不定就和这场“加税”有关。

我就是做豆制品的,腐竹、豆腐干、豆浆粉,十年没换过行业。今天这篇,不聊政策,不讲大话。就讲一讲——这事,对我们这些做豆制品的人,到底有啥影响?

一、你可能不知道:腐竹早就“走出国门”了

腐竹、豆腐干,在国内看起来很接地气,像是菜市场、街边店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些年越来越多豆制品企业开始出口。

华人超市、亚超是主阵地,特别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市场;连锁素食餐厅、高端亚餐、火锅品牌都要用腐竹;国外健康消费趋势转向植物蛋白,腐竹顺势成了“东方Superfood”。

我们自己工厂就有出口客户,稳定走货美国西海岸,一年几百万人民币不在话下。

但现在加税涨到145%,一来利润空间被直接“干掉”,二来客户犹豫不敢下单,整个链条直接“卡壳”。

二、做外贸豆制品,不是你想象的暴利

有些人看到“出口豆腐干”“腐竹卖到国外”,就以为是暴利。但真实情况是:

🧾 一斤腐竹出厂成本十多块,加上包装、检验、冷链、运费,能赚的其实不多;💸 再叠加美国这么高的税率,利润空间一压再压,基本属于“打工式出口”。

而且做外贸还要应付语言、文化、清关、客户偏好……不是谁想出口就能干的事儿。

现在加税一来,很多企业一下从“微利”变成“亏本”,不转型就只能停工裁员。

三、转回内销?容易吗?真不容易

很多人说,那就别出口了,回国卖不就好了?但现实不是“拐个弯”就行的。

国内市场卷得飞起:

超市货架、直播间、便利店……豆制品竞争白热化;大牌林立,新品牌如雨后春笋冒出来,没故事、没亮点很难打动人。

用户眼光变了:

不只是好吃,要干净、要无添加、要能追溯;包装好不好看、有没有视频介绍、有没有KOL背书,全都在意。

品牌要“出圈”,不是一天两天能做的:

做出口靠的是标准和规模;做内销靠的是品牌和口碑。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靠工厂起家的,重新打通国内渠道、搭建团队、做内容、跑市场,不比做出口轻松。

四、长期看,这是一次“行业洗牌”

虽然短期痛,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机会。

✔️ 把那些只想着赚快钱、靠低价竞争的淘汰掉;✔️ 留下真正注重品质、懂得经营品牌的企业。

以前,出口订单稳定,很多企业忽视了自身品牌和国内市场的积累。现在,被逼着回头打造内功。

我们这些做豆制品的,更应该借这个机会:

加快数智化升级,透明生产、品质可追溯;从“做产品”转向“做品牌”;拿出实打实的好腐竹、好豆干,让消费者一口就信任。五、我们做的是吃进嘴里的东西,容不得“投机”

有人问我:“你们坚持用非转基因黄豆、十万级净化车间、出厂全检测,累不累?值吗?”

我的答案一直是:不靠这点良心,咱就不配干食品行业。

这次加税事件,让我再次坚定一件事:

🚫 靠出口政策红利赚快钱,是短暂的;✅ 靠品质赢口碑,靠品牌打市场,才是长久之计。

豆制品行业的未来,不在美国政策里,而在中国消费者的信任里。

📣 写在最后:风浪大了,更得稳住方向盘

对我们这些做豆制品的来说,关税上涨不只是一个新闻,而是一次提醒:

👉 我们该做更好的产品了;👉 我们该更懂市场了;👉 我们更该用心经营每一口“进你嘴里的良心货”了。

我是卢大发,十年专注做腐竹。从东北黄豆进厂,到你碗里的一片腐竹,我都亲手把关。

📌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这次加税的看法,也欢迎关注我,聊聊食品行业的那些“真实故事”。

让我们一起,让“吃得放心”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常态。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