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7年周总理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不可思议地重逢了昔日黄埔军校的学生鲍靖中。曾经的师生如今却在战火纷飞的大时代背景下,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么,在这生死边缘,鲍靖中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他们的对话又会揭示出什么深层的意义?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总理
谈及鲍靖中与周总理的渊源,我们得追溯到周总理在黄埔军校的那段时光。1921年,随着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怀揣着建立自己革命武装的决心。同年,共产国际的代表与孙中山进行了秘密会谈,提议他联合广大劳动者,通过创办军校来奠定革命军的基础,进而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
因此孙中山开始着手筹办军校,并委派蒋介石率团前往苏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考察。经过周密的筹备,黄埔军校最终在广州正式成立,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而蒋介石则出任校长一职。

蒋介石
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然而当时的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却与学生们保持距离,其官僚作风引起了师生的广泛不满。经过共产国际与蒋介石等人的协商,决定邀请共产党派遣有能力的干部来接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
彼时的周总理,正在欧洲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驻欧支部的特派员。中共中央遵循共产国际的建议,通知周总理在旅费汇到后即可启程回国。然而周总理在欧洲逗留了三年多,早已渴望回国效力。

合照
他等不及旅费寄达,便自行筹款乘船返回国内,经由香港抵达广州。他随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不久后更是晋升为政治部主任。尽管当时周总理仅有26岁,但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对政治部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优化了组织结构,完善了政治工作制度,并从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加入政治部。同时周总理还积极在校园内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热情。在他的领导下政治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得到孙中山的同意后,周总理在广州组织了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此外他还指导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呼吁革命军人联合各界民众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周总理在政治部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共产党和广大进步师生的赞誉,但也引来了国民党右派的嫉恨。他们利用舆论工具抹黑政治部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甚至指使他人对联合会负责人进行殴打。

面对这种情况周总理迅速采取行动,与国民党左派廖仲恺进行交涉。在廖仲恺的支持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撤职查办,被称为蒋介石“第一只手”的王伯龄却变本加厉地攻击共产党人,并派人监视共产党人和进步师生。面对这些困难,周总理保持冷静,派遣蒋先云等同志公开揭露王伯龄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使王伯龄的声望大跌。这段经历在黄埔军校中传为佳话,人称周总理成功打断了蒋介石的“第一只手”。
而鲍靖中在踏入黄埔军校之前,已经是一颗被革命思想深深浸润的火种。虽然我们对他早期的成长轨迹所知有限,但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他的军事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已然初露锋芒。
正是在这段时期,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周总理向鲍靖中传授了丰富的革命理论知识,在思想上给予他深刻的启迪和引导。这使得鲍靖中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周总理
这种影响深远而持久。无论是在军校的求学岁月,还是毕业后的军旅生涯,鲍靖中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正直的革命原则,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屡建战功,充分展现了他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鲍靖中作为何应钦部下的一员猛将,参与了与陈炯明部的激战。在惠州战役中,他机智地识破了敌军将领林虎设下的诡计,并成功带领战友们粉碎了敌方的阴谋。这次战斗是鲍靖中军事生涯中的首次立功,更让他的军事天赋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进而被提拔为营长。对于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和肯定。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也深刻体现了鲍靖中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毫无保留的付出。这种精神为他日后始终坚定反对迫害共产党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后来鲍靖中加入了国民党,但他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即使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也依然坚决反对对共产党人的迫害。

剧照
在国共合作的晚期,蒋介石的行动和言论日益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尽管表面上仍声称推动革命,他的内心和行为却彰显出权力的贪婪,目的不在于革命的成功,而在于个人权力的巩固和对手的排挤。
特别是在1926年,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这一事件使国共关系陷入紧张,严重挫伤了双方的合作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总理对蒋介石能否坚持革命的忠诚彻底失去了希望。尽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周总理还试图与蒋介石就推动大革命的事宜进行商议,但蒋介石对于革命的态度已经完全变质,他的行动更多是出于个人权力的算计,而非真正的革命理念。
因此周总理与毛主席等共产党领导层逐渐认识到,不能再对蒋介石寄予过多希望,必须采取主动,继续推进革命的步伐。1926年7月国民党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背后是亿万人民的支持与期盼。北伐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向北挺进。在人民的助力下,长江以南的军阀势力很快便土崩瓦解。

周总理
随着北伐战争的号角吹响,上海的工人阶级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1926年10月发起了第一次武装起义,试图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然而由于起义的准备并不充分,领导层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次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反应,决定派遣经验丰富的周总理总理前往上海,筹备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周总理的到来,无疑为上海的革命事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在周总理的领导下,上海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始紧密团结,积极筹备下一次的起义,决心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到了1927年4月,蒋介石的背叛已成定局,他开始秘密策划政变,企图彻底打击共产党的势力。4月11日晚,周总理积极参与上海工人运动的他,突然接到来自国民党第26军第2师师长斯烈的一封急迫的信件。信中请求他与顾顺章共同前往师部讨论紧急事务。尽管时局动荡,蒋介石的裂变图谋已昭然若揭,但周总理仍决定前往,试图以对话解决问题。

周总理
他抵达会议地点时,形势已紧绷至极。蒋介石的动向引发了极大的不安,上海的局势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周总理与顾顺章的同僚们坚决反对此行,认为这很可能是个陷阱。但周总理坚信,通过对话总能比武力对抗收获更多希望,尽管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2日凌晨1点,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打断了会谈,周总理立刻意识到被设下陷阱,斯烈借此机会针对在上海的共产党人动手了。他急忙起身欲赶回工人纠察队,却被斯烈拦阻。斯烈不再掩饰,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需要“维持秩序”,并劝告周总理顾及个人安全,提出保护他。
周总理怒不可遏,指责斯烈和其同僚背叛了革命原则。面对斯烈,尽管他身经百战,却在周总理的气势下显得有些畏缩,只能低头承认自己是奉命行事。周总理的同志们意识到情况不妙,紧急联系了赵舒——26军的党代表,设法营救他。赵舒的严厉训斥让斯烈难以抬头,最终不得不释放周总理。

周总理
周总理心急火燎地返回指挥部,却在路上得知驻地已被敌人占领。无奈之下他孤身一人秘密雇用小船,隐匿于浦东贫民区,希望暂避风头。不料该区域已被国民党严密控制,不久后他便被一队士兵发现并拘捕。
这支部队隶属于鲍靖中的第七团。鲍靖中闻讯大惊,赶来一看,惊见是周总理,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惊愕。他匆忙站起来,命令士兵们退下,然后亲自为周总理解开束缚,并满怀歉意地说:“周主任,真的非常抱歉,让您受委屈了。”
周总理略显疲惫但神态依然从容,他打量着鲍靖中,试探性地问:“你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吗?”鲍靖中点了点头,回应道:“是的,我与林彪等人是同期的同学,还曾听过您的课程,受益匪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总理叹了口气,沉重地说:“唉,蒋介石已经动手了,上海现在的情况……”他话说了一半,突然停顿,似乎不愿或不能再继续说下去。鲍靖中深知形势的严峻,他默默地走向柜子,取出了一套普通的国民党军装,递给周总理说:“周主任,为了您的安全,请换上这套衣服。我送您离开,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此时周总理被捕的风声传到了第一师师部,师长不在场,大家对于如何处置周总理意见不一,争议激烈。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酆悌,在得知消息后默默地离开了讨论现场。他对周总理怀有深深的敬意,听到可能要处决周总理,他心中五味杂陈。他决定亲自去第七团,希望能劝周总理暂时妥协,以策安全。
当酆悌匆匆赶到第七团,远远地就看到鲍靖中陪着身穿国民党军装的周总理正朝他走来。酆悌立刻明白了鲍靖中的用意,两人目光交汇,心中都暗自紧张。鲍靖中首先打破沉默,试探性地问:“酆主任,您来我们团是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吗?”酆悌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回答说:“哦,没事,我只是随便转转。”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鲍靖中听后稍微松了口气,说:“那您先在团部稍坐片刻,我马上就回来。”就这样,在酆悌的默许下,周总理安全地离开了。看着周总理远去的背影,酆悌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他深知自己今天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随后鲍靖中亲自骑马,小心翼翼地带着周总理离开了浦东。这一路上他们目睹了满城的通缉令,上面赫然写着:“今查共党首要分子伍豪(周总理的化名)潜藏于上海,凡能将其捕获者,将重奖现洋八万元。”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他们不得不倍加小心。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鲍靖中曾作为汤恩伯部的师长身先士卒,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激战中负伤,不得不离开部队。伤愈后他选择了辞官归隐,从此周总理便失去了他的消息。然而对于这个在危难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恩人,周总理始终铭记在心。

陆军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一直未曾放弃寻找鲍靖中的下落。他多次派人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鲍靖中在南京过着隐居生活。于是他委托当时的南京市长刘伯承等人代为寻找并关注鲍靖中的生活状况。
1956年,周总理陪同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南京时,即便在百忙之中,他仍不忘询问鲍靖中的具体住址,并亲笔写信表达问候与关心。1957年,周总理总理特地安排时间,亲自前往鲍靖中的住所进行拜访。这次会面周总理深情地向鲍靖中表达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衷心感谢,感激他当年在危难时刻的无私援助。
因为这份深厚的感激,以及南京市政府的细心关照,鲍靖中在晚年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享受着他应得的尊重和敬意。鲍靖中的一生可以说是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革命传奇。

酆悌
想当年他是一个备受威胁的革命者,身处国民党内部却心系国家大局;他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无数危机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信仰,不改初心;他更是一个从恐惧中走向崇高的国民党军官,最终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共赴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