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是先生的家乡,位置在长江以南,紧挨着古徽州,也是江南好地方。之前公公、婆婆在世的时候,我去过多次,但那会儿都是直接回家,哪儿也没去过。这次清明回去,转了好几个地方,颇有看头。
清明时节,回去的主要目的是跟着先生祭亲扫墓。上三代老祖先们并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因此要在田野间跑东跑西。当烟火袅袅升起,纸灰在空中飞舞,鞭炮噼噼啪啪炸响,我这一向在这个问题上信奉唯物主义的人,突然有一些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都很重视身后事。有了这些地方,后人才觉来路可寻。清明时节雨纷纷,早上起来雨势不小,但每到一个墓前,雨总是停的,到下午天就大晴了。这也许是老祖先们给我们的恩德吧。
早春二月,正是江南花红柳绿之时。故乡老屋依然,只是换了瓦片;屋后竹林仍旧茂盛,竹笋钻出了尖尖。弟弟、弟妹已经给我们晒好了许多鲜嫩的竹笋。公公婆婆去世后,我有好几年没回去了。感受最明显的是,农村现在的环境、道路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也越来越注重卫生、环保了。想起第一次回先生老家时那坑坑洼洼的烂路,颇多感慨。
去走亲戚,便有美景可看。二表哥家在城外十几里地的山里,他们村名叫龙潭肖,是一个传统古村。穿村而过的小河叫龙潭河,沿着小河往上游走,有一座小小的龙王庙,旁边一汪深潭碧水,就是龙潭源头。河水清澈幽蓝,村民在溪水中打水、洗衣,悠闲自在。村前一个巨大的池塘,就叫龙潭。
村中留存有不少徽派民居,沿着青石板路,攀上山后最高处,小村全景尽收眼底。在这山明水秀的地方,人无烦恼,悠游自在,怪不得表哥表嫂他们虽然都7、80了,还那么精神、健康。村里有许多百年老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起初我以为是柳树,后来才知道这是青檀,其皮经过蒸晒,是做宣纸的重要材料。我去逛景,五表嫂和表妹跟着侄子上山挖回了许多鲜笋,我们带回北京吃了好多顿。
几家亲戚一起去犁桥水镇游玩。这犁桥水镇是铜陵新晋网红旅游地,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顺应旅游发展的大势,铜陵在犁桥老街原有的基础上,耗时10年,迁移了许多古建筑打造而成的古镇景区。应该说打造得相当不错,老建筑韵味犹存,新建筑相得益彰,一幅江南水乡图,引来四面八方客。
水镇中有古老的“连中三元”的状元楼,有皇帝为表彰陶澍等清廉官员和抗洪抢险老百姓而立的牌坊,有小姐抛绣球的绣楼,有演大戏的戏台。那座外形圆圆像土楼似的建筑,里边是大型风味餐厅;沿边有成排的徽派风格小楼,是可以入住的酒店——听说还很抢手。有看有玩有吃有住,布局周全,具备了网红旅行地的要素。
水镇中这座高塔叫万丰塔,塔中有梯级可援登塔。塔内有许多佛造像、木雕彩绘像等展陈。攀到塔的最高处,水乡田园风光奔来眼底,风光无限好。水镇真是漂亮,缺点是少了景点说明,不知道哪些是这里原来就有的,哪些是搬迁过来的。我问了半天,能肯定这座犁桥是原来就有的。不过,来玩的没多少像我这样想搞清这个问题的。游的是高兴,玩的是开心,听说晚上的灯光秀也很美。
水镇旁边有座漫园,值得一看。听介绍,这是一座从婺源山区整体搬移过来的徽州老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山水构造和房屋建筑结构,又能与周边的河湖民居和谐融入。连大门口那棵金桂,也是从山里移来的,传说是祝枝山亲手所植。
漫园有花园、有水榭,有高屋畅轩,好几进院落,紫藤盛开,砖雕、石雕、木雕都很精致,想像不出来是怎样拆卸又怎样照原样组装的,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屋子里还摆放了许多老家具,包括许多从各地搜集来的老物件。像一个小型的徽州民居博物馆。
听先生说,以前这一带是比较穷的。现在旅游带动经济,成了富裕地方。我们参观了水镇旁边的石桥钟村,这个小村因为与水镇隔湖而望,有专家来为村里做规划,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经过改造成了小清新的民宿;一些村民扔掉的木制家具,被艺术家们刷上漆堆叠在路口,就成了风景。村里道路平整、干净,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
带我们去这些地方玩的侄辈,虽然辈分比我们小,年龄其实小不了我们太多,做事细心周到,吃玩行安排得妥妥帖帖。先生的父辈和他这一辈兄弟姐妹都多,下一代开枝散叶,是个热闹的大家族。这次回去,几个侄辈分别组织了几次大家庭聚会,相聚甚欢,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我们正在变老,随着年龄增长,愈发觉得亲情的重要。年轻人正在成长,各自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看着年轻的他们,我们深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