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亮黄色,只是在过去 350 年左右的时间里才与皇室联系在一起。在唐代中期之前,黄色与皇室无关,实际上是平民服装中最常用的颜色之一。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黑色和朱色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颜色,仅次于紫色。根据五行理论,正确的原色是:红色、黄色、白色、黑色和青色。然而,紫色在贵族和皇室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在过去是一种稀有染料。
尽管紫色在上流社会中很受欢迎,但在传统的中国色彩理论中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颜色,因此有句话说“ 恶紫之夺朱也”。但鉴于紫色受到中国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从隋朝时期开始,紫色就被用于一级官员的朝服,并一直保持到唐宋时期的贵族色彩;另一方面,黄色是平民的颜色,隋帝开始在普通服装中使用它,唐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隋朝的着装规范,但使赭黄成为皇帝的专属。
赭黄的字面意思是“泥土般的黄色”,因为它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尽管有时可能看起来更像棕色而不是黄色。直到明朝,赭黄一直是皇帝的象征,但平民黄在明朝时期从未被取缔。在明朝,紫色开始失去人气,成为一种不那么吸引人的颜色。
这是因为皇帝的姓氏是朱,意思是“朱”,而紫色则与“ 恶紫之夺朱”这句话联系在一起。因此,朱砂在明朝时期再次流行起来,其中赭黄是最尊贵的。 随着黄色在明朝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该颜色的其他深浅开始成为皇室专属的颜色,但亮黄色也仅用于常服,并不代表皇帝。
明朝皇帝的帝王肖像
清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满洲美学的影响。虽然满清统治者一开始保留了赭黄,但他们很快就废除了它,在宫廷和礼仪服装中采用了一种更亮的黄色,称为 “明黄”。
明黄
明黄是女真传统中的重要颜色,满清人如此重视亮黄色的一种理论是因为它代表黄金,而黄金又与金朝有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五色旗上选择黄色代表满族人,而朱红色代表汉人。
尽管明皇被定为皇色,但它只用于礼仪和最高法院的服装,这意味着它只不过是偶尔穿着。对于普通服装,满族皇帝穿着则遵循传统的满洲旧俗,特点是纯色,没有任何可见的图案,通常伴有普鲁士蓝、脏棕色或深红色;另一方面,满清人还引入了念珠作为项链、短斗篷、毛皮手套、三角帽以及更多汉人不使用的东西,但这是另一回事了。
综上所述,虽然明黄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平民的颜色和普通的工装,但它在清朝已成为皇室的颜色,因为它对满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在此之前,明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被认为是一种不那么精致的颜色,它更多地象征着劳动人民而不是皇室成员。传统上,唐、宋、明三代认为赭黄、朱、黑是最尊贵的颜色;在周和汉朝之间,宣(玄)、朱、汉紫、汉蓝是最珍贵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