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华人在国外创立的国家,除了兰芳共和国,还有哪些?

斜阳洒在军武 2024-11-12 13:34:34
箕子朝鲜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周初,周武王命召公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天子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觐见过周天子姬发。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

箕子来到古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天子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箕子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

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箕子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那儿,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的社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箕子朝鲜被称为“绅士之国”。

到了春秋战国燕昭王时曾和真番一同归属燕国,直到燕国被秦国所灭,后来在西汉时被卫满推翻了箕子朝鲜的哀王,新政权被称为卫氏朝鲜,其国土还包括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

箕准渡海南逃至马韩自立为韩王,不与卫氏朝鲜相往来,之后灭绝,马韩人又自立为辰王。当初卫氏朝鲜的卫右渠没被汉朝攻破时,朝鲜丞相历谿卿劝谏卫右渠无果,就去了辰国(也就是辰韩),跟他一起去的有二千余户,也与卫氏朝鲜不相往来。

港口国

港口国,是广东雷州人鄚玖(越南语:Mạc Cửu)在今越南南部建立的一个华人政权,存在时间为17世纪70年代,统治中心在河仙。1670年由鄚玖建立,历四世五主,于1809年最终灭亡,是南洋华人政权中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

鄚玖出生于南明永历九年农历五月初八(1655年6月11日),在他年幼的时候,中国南方各地南明势力相继被满清消灭。1671年,17岁的莫玖因不肯屈从清朝统治,于是背井离乡,移居柬埔寨,不久就得到柬埔寨国王的宠信,被委任管理该国的商贾事务。

在柬埔寨寄人篱下一段时间后,他觉得一旦失势,便难以安身立命。于是为了自保起见,便收买柬埔寨王的宠姬幸臣,使之向国王说情,让莫玖治理湄公河三角洲的恾坎(柬埔寨语:Man Kham,意为港口)。17世纪70年代,莫玖被任命为恾坎“屋牙(地方长官)”,从此以后,莫玖在恾坎苦心经营,逐渐使恾坎发展起来,莫玖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起了割据政权。

后来,恾坎因为相传“常有仙人出没于河上”,便改称河仙。河仙地处湄公河三角洲,原为柬埔寨的领土,邻近暹罗(今泰国)和越南广南国,是印支半岛的各国交汇处。莫玖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就招来四方的商旅,吸引“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其近华(指越南人)、唐(指华侨)、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从而使河仙繁盛起来,西方欧洲人将河仙称为港口国。

港口国在鄚玖统治初期,是柬埔寨的属地,但是柬埔寨国力日衰,港口国虽在鄚玖的统治下安享繁荣,却是强邻环伺,而此地又是沿海地带,可聚商生财,非用武之地,而柬埔寨最怯弱。因此,港口国难免在外交上遭遇困难。1775年,广南国灭亡,港口国也被西山朝占领。1784年,鄚子泩回河仙继位,从此,港口国依附于暹罗和阮福映政权,直至灭亡。

泰国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1782年)是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阿瑜陀耶王朝沦亡后,郑信在泰国东部招兵买马击退缅军,并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收复北部的清迈和南部马来半岛一带的领土,并于1767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历史上称郑皇。

1770年,统一了沦亡期间四分五裂的泰国全国,恢复阿瑜陀耶时代的疆域,并在1774年至1775年间再次指挥军民击退了缅军大规模的入侵,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1782年,郑信因政变被处死,吞武里王朝灭亡。

吞武里王朝历时15年,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国,恢复了阿瑜陀耶时代的疆域。虽然最终因内部斗争短命而亡,但是它在泰国历史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泰国的重新统一并建立绵延的曼谷王朝奠定了基础。

马来吴国

吴国是一个中国世袭君主制国家,曾经存在于马来半岛的中部。该政权是由福建漳州人吴让于1775年建立的,因为该政权没有特定的国号,其统治者姓吴氏,所以称之为马来吴氏王国。其统治中心在宋卡,1904年被英国灭亡。马来吴氏王国从1775年建立到1904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共存在了129年,是南洋华人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让是清朝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渡海至宋卡谋生,先居巫王素黎曼旧城,翌年迁居乍纳城童阿旺村,种植蔬菜、蒌叶。1753年,迁宋卡胶井区,买奴4户从事捕鱼。

后于1758年搬到廉松村经商,娶博他仑女子庄氏为侧室。吞武里王朝郑皇信率兵南下征服洛坤一带,吴让趁机于1769年奏请郑皇,以年交税银50斤的代价承包宋卡湖上端四岛、五岛的燕窝开采权。吴让经营有方,因此被郑皇封爵銮因他奇里颂木,人称廉松头,或称伯翁。

吴氏不仅统治着宋卡,还统治着今泰国北大年、陶公、也拉等三府,以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也均受节制,实际上吴氏统治着马来半岛的中部地区。1904年,宋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来吴氏王国最终灭亡。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马来半岛又落入日本的殖民统治中,二战结束后,原马来吴氏王国的辖地一部分被归还给泰国,另外,南部的辖地归于马来西亚。

新三佛齐王国

最早的有记载王国为三佛齐王国(647年——1470年),三佛齐王国是东南亚古代最强大的王国之一,是第一个势力范围及于整个马来群岛的王国。三佛齐王国起源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是一个存在于巽他群岛的一个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

当地土地肥沃,人烟稠密,当地人还在水上架房屋居住;三佛齐人民风强悍,擅长水战和陆战,曾以此称雄东南亚诸国。在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控制周围各蕃水道之要冲,依靠过境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修建的城市城墙周围长达几十里。

自古南洋就与中国南方有者极深的联系,刘宋孝武帝时,常遣使入贡;宋朝时,三佛齐更是修贡不绝,贸易往来也极频繁。

元末明初,很多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为了躲避战乱、经商或出海谋生,成为在三佛齐国定居的华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国中大乱;当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梁道明王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十年间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王。

顺塔王国

在崖山海战中,虽然以陆秀夫为首的十万军民跳海自杀了。但根据史料记载,陆秀夫并没有绝后,他的儿子陆自立和其他南宋遗民一起乘船逃到了南洋爪哇岛。

宋朝时期的爪哇岛还处在未开化的阶段,当地土著人的生活方式极为原始,陆自立等人凭借先进的作战技术和装备征服了当地土著,并且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此地立稳了脚跟,建立了政权。

在爪哇岛站稳脚跟之后,陆自立知道凭借自己目前的力量是无法反攻大陆,赶跑蒙古人的,只能在众人的拥戴下做了国王,建立了顺塔国。当了国王之后的陆自立也并没有忘记复国之志,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复宋”,意为光复大宋。

顺塔国建立后,陆氏子孙在此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而且地盘不断扩大,小日子过得也不错。在传了十几代后,在明朝永乐时期,得知元朝已经灭亡的顺塔国,遣使向大明朝贡。也就是说,这个顺塔国活的比元朝还要长。

而顺塔国到了后期也是国势日衰落,最后被西班牙打败吞并结束了统治,陆氏子孙足足统治了100多年。到现在,爪哇岛上还有很多当年南宋遗民的后代,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更是将顺塔国列为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对东南亚的历史也是贡献巨大。

兰芳共和国

明清时期,每当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当时由于不少欧洲人前往当地骚扰,所以当地有华人社团从广东省招请团练,来到南洋担当类似保镖的角色,当中势力最大的是兰芳公司。

兰芳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最初并非政治组织,而是一家贸易公司。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人吴元盛因为谋划起义事泄,因而逃亡到婆罗洲,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该公司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声望逐渐超过吴元盛,反而成为吴元盛的上司,罗芳伯遂成立“兰芳公司”。

后来不少当地的土著酋长都要求兰芳公司保护他们,罗芳伯就于1777年在坤甸成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并担任共和国元首,总揽国家保安及各部族之间的协调工作。而各部族的内部事务,仍然由酋长负责。早期未加入的部族看到兰芳共和国的成功,亦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成为成员部族。在国势最高峰时,兰芳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婆罗洲。

戴燕王国

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当时的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王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王国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9. 纳土纳群岛的张氏王国

纳土纳群岛地处南洋航道的传统交通枢纽,自古以来,纳土纳附近海域是东南亚和阿拉伯进出南海的必经之地,因此海上航运十分繁荣,中原地区也有许多相关书籍提到该岛。因为这里受到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洋海水落差活动影响,海水有明显的上升与回落现象,所以早在汉朝时期,就将纳土纳附近海域称为“涨海”,而当时的纳土纳群岛被称为“涨海崎头”。

1683年9月,明郑政权在清军和荷兰联军的夹击之下倾覆。水师镇萧武麾下副将张杰绪因不满刘国轩、冯锡范等人携幼主郑克爽主和降清之举,带领部下南下南洋,再加上由于满清入关征服中原,许多汉人不愿意接受满人统治而出海谋生。

到达纳土纳的华人数量达到一个高峰,随后张杰绪在纳土纳岛上建立起华人王权,但没有正式名号,俗称张氏王国,为避免清廷警觉,对外名叫“南华公司”。张杰绪就像管理国家一样经营群岛,并且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因为华人的比例达到了90%,在张氏的领导下,大家的口袋都鼓起来了,自然支持张氏为王,张杰绪当了国王后,仍然奉大明为正朔,称自己是代替朱明皇室管理南洋,等待大明复国。

17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马打蓝国大部领土,迫使其沦为其附属。为了抵抗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张杰绪率部参与由华人及番人联合作战驱逐西方殖民势力的“第一次爪哇战争”,挫败了企图北上扩张的荷兰人,并击退了入侵马辰的英国人,一时雄镇南洋,极大地抑制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侵略野心。

但好景不长。随着荷兰人在印尼站稳脚跟,纳土纳群岛成为荷兰人觊觎的第一块领地,而张氏政权本来就是小国寡民。尤其是张杰绪指定继承人在反对荷兰殖民者第二次爪哇战争中牺牲,王国继承人问题出现分歧,内部发生纷争,使得张杰绪死后纳土纳的张氏王权陷入纷乱迅速瓦解。

17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趁机吞并了张杰绪一手建立的张氏王国,但是依旧有数万华人在此生存,荷兰殖民者将整个纳土纳群岛划归荷兰东印度殖民地管辖。战后,印尼独立于荷兰东印度,这个地方也被它所继承。

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在二战后脱离日本统治,并于 1963 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 年 8 月 9 日,马来西亚国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第二天,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开国元勋,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又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以上是古至今成功的华侨建国例子。此外,还有几位历史人物,对中国海外交往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是众所周知的徐福;二是元末明初的黄森平在婆罗洲岛东北部登陆,协助文莱王国打击外敌,后来成为文莱的奠基人之一。

0 阅读:28

斜阳洒在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