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累计公布共通标准285项——建设两岸融合家园

经济日报 2025-03-30 07:01:05

“大陆的花生在台湾叫土豆,大陆的土豆在台湾叫马铃薯,在两岸贸易中因为名称差异造成的报关贸易损失时有发生。”

台胞张裕源告诉记者,类似“花生、土豆、马铃薯”的贸易往事,是他父亲带他回大陆开拓市场时的亲身经历。而现在张裕源经营的鹿谷观光农业园已成功在厦门设立了分公司,农业园旗下的乌龙茶产品更是顺利拓展大陆市场。张裕源感慨道,现在只需提供公司产品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检测报告,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便能免费为其提供产品指标与大陆标准的比对服务,效率高、结果可靠,是台商进入大陆市场必不可少的帮手。

标准软联通催生发展硬实力

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在厦门自贸区上线以来,为两岸产学研机构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两岸标准互通的缩影。这一举措不仅让相关标准信息变得触手可及,更为两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双方市场提供了全面的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

福建省永春县被誉为“中国香都”,这里有着全国位置最北的沉香树种植基地,同时还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香产品质检中心。

在2024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成果(三明)现场推介对接活动中,国家香检中心同台籍教授联合开展的省级课题《强化微生物人工催香技术提高沉香香氛有机成分产率的关键技术研发》的科研成果通过示范推广,有效缓解了福建省沉香原材料的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了沉香产品加工、收藏、交易等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了沉香市场的健康稳定增长,实现了超过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付文飙介绍,市场监管总局支持福建率先推行“四共同三采用”的标准共通工作机制,即“共同选题、共同比对、共同研制、共同使用共通标准”和“大陆先进标准台湾采用、台湾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两岸共同研制采用”。福建以两岸贸易往来密切的茶领域为突破口,组织两岸茶产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种苗栽培、加工工艺等,科学制定“台式乌龙茶”5个系列标准。同时,台湾地区参与方也在台湾地区进行宣传、培训,让两岸茶农使用共通标准。2024年,漳平台式乌龙茶产量达3300吨,产值为16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15%和112%。

2024年福建省对台湾地区进出口额944.2亿元,同比增长4.2%。据统计,在乌龙茶共通标准应用后,两岸乌龙茶产量增长超过100%,福建漳平台品茶业有限公司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承担建设国家生态樱花茶园产业融合标准化示范区,探索茶叶与休闲农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发展出茶叶+文创、研学、旅游、康养等新业态,被誉为“全国十大赏樱基地”“中国最美樱花胜地”,已连续13年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成为全国春节旅游热门打卡地。2024年,该公司举办的樱花节活动累计接待游客98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

一年多来,两岸在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农林渔业等31个领域开展了39项标准共通试点,累计公布共通标准285项,涉及食品安全、冷链物流、建筑工程、农业种植、服务业等领域,有效破解共通标准应用难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勇告诉记者,纺织新材料标准共通试点与台湾一级代工厂形成了两岸测试标准化共认模式,仅在生产多功能抗病毒纺织复合材料方面,近两年销售收入就达2.7亿元。

科研力量深度耦合

福建首创了两岸标准共通的“四共同三采用”工作机制,围绕福建四大经济,率先在若干领域开展两岸标准共通试点,进行两岸共通标准研制与应用实践,在促进重点产业两岸融合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市场监管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健男表示,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共收集29万多份标准信息,吸纳40名台湾专家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认证方面,授权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对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交易的产品确定试点范围,采信台湾地区合格评定结果,探索闽台认证采信的路径。在计量方面,积极支持两岸加强计量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健全两岸计量保障体系,支持两岸绿色低碳融合发展。

标准制定的背后,是两岸科研力量的深度耦合。陈鹭真教授在厦门大学从事红树林固碳的基础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碳汇数据的精准测算。厦门大学创新推出了《海峡两岸共通 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台湾团队将这项滨海蓝碳的监测技术应用在海峡对岸的蓝碳生态系统中,闽台两地因此形成技术共通的滨海蓝碳监测网络。

2024年陈鹭真教授团队研发的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完成我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1926吨。陈鹭真说:“当两岸学者用同一把‘碳尺’丈量生态价值,当台湾青年带着共同标准参与大陆‘双碳’实践,融合发展的内涵已超越技术层面。红树林的气生根跨越潮间带相互缠绕,我们的合作也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潮水往复间,漳江口的红树林又添新绿。那些跨越海峡传输的监测数据、两岸专家共同校准的计量模型、同步更新的碳汇交易规则,正编织成一条绿色的纽带。当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尺,两岸同胞不仅共享一片碧海银滩,更在构建共同标准的进程中,书写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闽台共建两岸融合家园

标准共通看似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实则是两岸同胞破除隔阂、增进认同的进程。当两岸同胞用同一把尺子丈量生活,用同一个标准创造未来,心灵的距离自然越来越近。随着涵盖建筑、就业、教育、医疗、社区等38个民生领域标准逐步统一,台胞们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了。

回大陆创业的金门同胞许先生,将82岁高龄、日常出行需要使用轮椅的父亲接到厦门生活,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赞赏有加。由厦门主导,于两岸多地推行的无障碍设施施工建设标准,使许先生父亲的轮椅在两岸畅通无阻,这得益于“两岸建筑设计标准共通试点”。台湾同胞参加各类标准、认证和计量工作,更加熟悉大陆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大陆也学习借鉴台湾地区好的做法,两岸在规则上更加互通,情感上更加亲近。

厦门出台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的地方性法规,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统计,厦门已分两批次公布实施80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采认目录清单,对195名台湾同胞的职业资格进行直接采认。台湾高雄的吴医生在长庚医院以副主任医师的职称执业、接诊。作为中医科专家,他的针灸技术很快在厦门患者中赢得好口碑。吴医生直言:“能够定期往返两岸工作生活,正是得益于厦门开展的台湾地区职业资格直接采认试点。”

将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与大陆基层治理相结合,创建“两岸融合社区”新模式,正是福州桂溪社区的日常。走进早餐屋,能看见在墙上写着“九份思念,十分相爱”的醒目牌子。吃早餐的居民告诉记者,“九份”是台湾的一处地名,“十分相爱”是说桂溪社区的两岸居民和谐友爱。

作为“两岸社区治理标准共通试点”的福州桂溪社区,目前生活着290户501名台胞。社区书记陈雯靖介绍,社区积极推动台胞青年志愿者骨干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标准工作,探索两岸社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台胞在榕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经济日报记者 银 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