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不少关于“五谷”的成语,说一年收成好用“五谷丰登”、说一个人不参加劳动用“五谷不分”、说各种事物混杂在一起用“五谷杂陈”……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五谷”具体指什么。
其实,所谓的“五谷”,即是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这些字虽然看着陌生,但咱们应该或多或少都吃过:稻,也就是水稻;黍,就是黄米;稷,即是谷子;麦,也就是小麦;而菽,其实是大豆——其中,谷子“稷”在古代被称为“五谷之首”。咱们现在似乎很少有人种谷子了,但为啥它在古代的地位会这么重要呢?

五谷之首“稷”,还有个名字叫做“粟”,它在我国北方俗称“谷子”,去皮后咱们还要更熟悉一些——也就是小米。在许多古代文献中,“稷”都被尊为五谷之长,它不仅与老百姓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化地位。
咱们总说“江山社稷”、“社稷生民”,其中的“社”,指的是土地之神,也就是土地的主人或守护者。古人认为,是咱们脚下踩的大地孕育了世间万物,因此总是对土地怀有崇高的敬意,并经常要举行祭祀活动来表达感激。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民间百姓,每年总要“祭社”,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而“社稷”中的“稷”,就是谷子了。谷子是我国北方十分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最早的种植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同时在山西夏县、河北、河南、西安等多个地区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谷子的炭化颗粒,这说明谷子在北方的种植不仅历史悠久,还十分广泛。

你可能会好奇,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植物种类不少,为啥偏偏是谷子被选中,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呢?
这是因为,谷子有着耐干旱、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特性。我国北方的气候类型叫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它的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没办法在全年都给作物提供适合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因此,生命力顽强又对水量要求不高的谷子,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吃饭的首要之选。
同时,谷子的生长周期也很短,几个月就能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北方地区一年下来气候差别很大,谷子只需在其中一两个适合生长的季节播种,就能很快收获一年的粮食。

“社稷”的意思是国家,有了“社”——土地,又有了“稷”——在土地上稳定种植的农作物,人们就能在同一片地区不断繁衍生息,随着时间渐渐过去,也就有了足够多的人口参与生产,随之诞生的即是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分工——这样一来,国家也就逐渐形成了。
短短二字,道尽中华大地上几千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让人不得不感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翻翻浩如烟海的史书,我们会发现,谷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起源于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在商周到达一个鼎盛期,而从唐宋开始就迎来了转折,渐渐地不“受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随葬品青铜甗,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蒸制小米的痕迹。妇好何许人也?是当时商朝君王武丁之妻,她不仅有着出色的理政才能,还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将领。
可以说,妇好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而如此贵族、将军、统帅,也得吃小米,谷子的地位可见一斑。

同样的,商朝有甲骨文记载,妇好的丈夫商王武丁在位时,曾使用“三百牢”小米祭祀祖先。“三百牢”约合为今天的30吨,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更是体现出了商周时“粟文化”的鼎盛。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这一时期咱们国家的农业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水磨被研发出来了,也就是说,咱们可以制作面粉了,随之也就有了较小米粥来说制作更精细的各种面食。

第二,则是外来物种——“占城稻”的引入。水稻更适宜多雨水的气候,于是在南方,"早稻-晚稻"的轮作形式替代了原先“谷子-小麦”的轮作形式。《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已经出现了"北粟南稻"的饮食分化。
第三,唐宋时期城市发展、集市发达,在粮食作物满足了人们基本的饱腹需求后,不少农民都选择改种经济作物来赚取财富。宋代《陈旉农书》就有记载,说江浙农户不种谷子,改种桑麻,利润翻倍。
从这以后,虽然到清朝北方地区谷子的种植仍然占大头,但种植谷子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毕竟,有更好吃的水稻、更精细的面食、更赚钱的桑麻,除非当地气候种不出这些作物,否则为啥还要继续种谷子呢?

到了现代,谷子种植越来越少的窘境接着延续,甚至还愈演愈烈,几乎已经从各地农田中消失。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种谷子的性价比不高;第二,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了。
山西长治某处农户中,65岁的张大爷接受采访,他捧着金灿灿的谷穗,不禁感慨:“现在年轻人都改种玉米了,这么好的小米,怕是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确实,统计数据显示,从1952年到2020年,谷子在中国的种植面积锐减,从1.5亿亩到不足2000万亩。
河南南阳的田间地头,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王也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谷子平均产800斤,按每斤2.5元收购价,毛收入不过2000元。再扣除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后,净利润还不足500元。而同面积的玉米,净利润能达到800元。

更关键的是,谷子从播种到收割需要120天,而玉米只需90天,省下的时间还能进城打零工,日工资至少也有150元。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从4.9亿亩增至6.2亿亩。
现在咱们国家农业种植技术越来越发达了,到处都能种水稻、玉米,在种谷子的收益一降再降的情况下,谁还会紧握着谷子不放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小米年消费量从1990年的3.2公斤降至了2020年的0.7公斤。除了“养生”爱好者,似乎没人会再花一个小时煮小米粥。谷子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这曾经承载中华数千年文化的象征,难道真的要在现代社会失传了?
如何让“五谷之首”重新焕发生机,显然是现代中华民族的一个课题。不过,幸运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捡起了对小米的信任:京东"跑步鸡"项目带动谷子需求激增,网红餐厅推出小米奶茶成爆款……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延续的不仅是个体的味觉记忆,更是中华农耕文明延续千年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