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王阳明在仕途上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
王阳明在仕途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在官职上,他做到了正二品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高位上,在地位以及荣耀上,被封为新建伯,并且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从王阳明的为官过程来看,一个人在仕途上,有没有成就,只需要看他遇事时的处理方式就可以了。
这个处理方式是什么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用良知去做正确的事情。

很多人由于私欲过重,遇到事情的时候,即使有良知,但也无法去做正确的事情。王阳明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从他在为官过程中的一则案例就可以看出:
一、仕途上的人,做事必须有良知。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王阳明作为南赣巡抚,被朝廷命令前往福建去平定一支军队的叛乱。
可是,到了途中时,突然听说宁王朱宸濠叛乱了。
朱宸濠是第四代宁王,封地在江西南昌。宁王的叛乱,给大明王朝带来的灾难,比福建一个小军官叛乱所带来的灾难要大得多。
对王阳明来说,他完全可以对宁王谋反一事不闻不问,继续前往福建,执行朝廷的命令。掺和宁王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是宁王的党羽众多,朝廷很多大员都被他收买;二是宁王的实力雄厚,拥有七万余大军。

正是因为宁王的势力很大,江西很多官员,都纷纷投靠宁王,成为宁王的帮凶。
王阳明是什么态度呢?他没有回避,第一反应就是要平定宁王的叛乱,保护朝廷和老百姓的利益。
把保护江山社稷和老百姓的利益,当成自己的责任,就是良知,仕途上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志向和胸怀,他所做的事情,就一定有所不同,也一定能更有一番成就。
二、一个高明的人,可以不受规矩限制,但决不会违背大道。什么是大道?对一个仕途上的人来说,维护统治者以及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大道。
在维护这个大道的过程中,即使有一些违规行为,也是合理的,也是有良知的行为。
很多官员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讲任何变通,这样的官员,在仕途上是一定走不长远的。

王阳明是如何做的呢?他要想平定宁王的叛乱,就必须有兵马。可是,此时的王阳明,手中并没有人马,他一面召集人马,一面想方设法与宁王斗智斗勇。
在王阳明看来,要想战争不扩大,波及更多的老百姓身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宁王不要走出南昌城,或者不要走出江西。这样一来,战场就局限在南昌城或者江西境内了。
王阳明在无兵可派的情况下,他做了一件在很多人看来比较荒唐的事情,那就是伪造了大量兵部调兵遣将的文书,并让这些文书落入宁王手中,从而引起宁王的恐慌。
在任何时候,伪造兵部文书,都是大罪,王阳明作为南赣巡抚、封疆大吏,他难道不知道伪造兵部文书的后果吗?
这就是王阳明与众不同的处理事情的方法。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在意规则,在意朝廷的规定?墨守成规,就是坐以待毙。真正高明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要“因时制宜”。
正是王阳明的果断和明智,才把宁王困守在江西,最终将他消灭,避免战争给朝廷和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仕途上,如果不会用自己的良知去做正确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大的前途,因为这样的人过于保守和胆怯,甚至是自私。
王阳明的这些为官方法,在《王阳明心学实战》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购买。
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王阳明传》《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年谱》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