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研究官场上的严嵩和曾国藩这两个人物,会发现一个非常惊人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进入官场的方式相同,但结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为奸臣,一个成为忠臣。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我们来详细剖析:
一、严嵩和曾国藩进入官场的方式。从家庭背景来看,严嵩和曾国藩都没有任何背景。
严嵩出生在江西袁州分宜介桥村一个农民家庭,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荷叶塘一个农民家庭,两人的家庭都不是太富有,也都无人在仕途上为官。

另外,两人的父亲,都属于乡间的文人,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但梦想都落空了,因此,两人的父亲,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严嵩和曾国藩,从小都在父亲的教育下长大,把考取功名,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科举之路是艰苦的,曾国藩多次名落孙山,终于在他28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严嵩和曾国藩稍微不同的是,他从小就是神童,读书非常厉害,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6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严嵩和曾国藩进入官场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他们先是被选为庶吉士,成为一名翰林,在翰林院深造3年时间后,得以留在翰林院工作。

所不同的是,严嵩的起点比曾国藩高,他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正七品编修,而曾国藩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从七品检讨。
由此可见,两人进入官场的方式是一样的。
二、两人的修炼方式。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要如何才能得到升迁呢?
从两人早期在官场上的修炼方法来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在修炼阳明心学。
其中,严嵩曾经直接跟随王阳明学习过心学思想,而曾国藩则是完全从《传习录》等有关王阳明的书籍中,学习到了心学思想。
那么,他们在修炼心学思想中,有什么不同呢?
严嵩和王阳明是朋友,两人的关系不错。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王阳明出任江西庐陵县知县,并在庐陵青原书院讲解心学思想。
此时的严嵩,由于母亲病逝,丁忧在家守制,得知王阳明在庐陵讲学后,他经过长途跋涉,从袁州老家到庐陵,跟随王阳明学习心学思想。
从王阳明在这一时期的讲学内容来看,他主要讲解“立志”思想。立志,是学习阳明心学的第一步,任何一个人,只有志向坚定,并利用“知行合一”的方式,去事上磨炼,就能实现目标,就能取得成功。
严嵩听到王阳明的讲学后,非常兴奋,他的志向,就是要成为一个手握大权,能让他人尊敬和惧怕的官员。
严嵩的理解: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当一个人把私欲看得太重的时候,就是走上邪路的时候。正是因为严嵩没有去致良知,最终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奸臣。
曾国藩是如何修炼阳明心学的呢?
曾国藩的方式,和严嵩不一样。曾国藩是进入翰林院后,才接触到阳明心学的,并被深深吸引。

曾国藩的志向,虽然也是要成为一个官员,但他立志的方式和严嵩截然不同。严嵩是要成为一个让人害怕和尊敬的权臣,曾国藩则是要成为一个渡人渡己的圣人。
这就是区别,严嵩是为了成就自己,曾国藩却是为了成就他人,同时成就自己。
修炼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出现的结果就不一样。
参考资料:《严嵩传》《曾国藩全集》《王阳明全集》。
因为文人的那一套评判标准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