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被升授为江苏巡抚前,仅仅只有正四品知府的头衔,资历很浅,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可是,在曾国藩的保举下,李鸿章仅仅用了17天的时间,就坐上了江苏巡抚的位置上。
曾国藩是如何运作的,能把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李鸿章,扶到巡抚的位置上,让他成为大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三点原因:
一是面对太平军,清朝官员的升迁方式有了改变。在清朝时期,对地方督抚的任命比较严格,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
一是从朝廷空降。从朝中的正三品大员中升迁,或者调任各部的侍郎充任;
二是从地方的布政使中选派。布政使也是二品大员,和督抚一样,同为封疆大吏,如果一省的巡抚空缺,布政使补上,顺理成章。

李鸿章则不一样,他仅仅获得正四品知府的头衔,并不是实职,而且,资历很浅,也没有在地方上的工作经验。
李鸿章能被朝廷任命为江苏巡抚,是清朝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对官员的升迁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那就是以军功为主,资历、工作经验为辅了。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十日,40岁的李鸿章奉曾国藩的命令,带领淮军进入上海,击退太平军的进攻,立下军功的李鸿章,有了升迁的资本。
二是曾国藩的影响力很大。此时的曾国藩,是大清王朝唯一能倚仗的对象,他保举的人,朝廷都会慎重考虑。
从军事力量上来看,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后,清朝的正规军几乎全部瓦解。与朝廷的正规军相比,湘军的实力更为强盛,不仅骁勇善战,还特别能吃苦,在没有朝廷粮饷的支持下,竟然能成为太平军的克星,而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他的影响力,自然比一般的大臣要大得多。

从曾国藩的职位来看,他对江苏巡抚的人选,有推荐权。
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江苏是他管辖的省份,对江苏巡抚的人选,他对朝廷有建议权。
另外,曾国藩在保举人才方面,一向很谨慎,对于无才无德人,他绝不向朝廷推荐。
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后,他所保举的人才,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比如曾国藩保举的安徽巡抚彭玉麟、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西巡抚沈葆桢等人,都成为大清王朝的重臣,他们在治理地方政务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有了曾国藩的严格考核,朝廷才对他所保举的人,持支持的态度。
三是李鸿章确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清朝末年的上海,是洋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且,在上海还有一支由洋人担任指挥官的洋枪队。

清朝国力懦弱,受洋人欺凌,朝廷在外交上,处处被动,因此,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和洋人打交道。
李鸿章非常聪明,他善于与洋人打交道,到了上海后,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就把洋人收服,这不能不说他有过人之处。
另外,李鸿章虽然是一介文人,但他打仗也不含糊。到了上海后,首次和太平军交战,李鸿章就赤膊上阵,和淮军将领一起冲杀。李鸿章的行为,使得士气高涨,十分勇猛,让太平军无法抵抗。
与李鸿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江山巡抚薛焕,虽然手中有三万兵马,却束手无策,按照曾国藩的说法,就是薛焕无能,不能办理一路之贼。

以上这些因素,让曾国藩有了保举李鸿章的理由,并把他从正四品的位置上,直接保举为江苏巡抚,替代了薛焕。李鸿章被升授为江苏巡抚的过程,仅仅只用了17天时间。
关于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的方法,在《曾国藩权谋术》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订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