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十七日,曾国藩带领的湘军,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攻入金陵,宣告太平天国覆灭。
立下天下第一奇功,在湘军将士们疯狂庆祝,抢掠金陵城里的财物时,曾国藩异常冷静,他认为一个人在大名大位面前,要想善始善终,就要“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分”。
为了善始善终,曾国藩忍痛割爱,将湘军裁撤,而且,第一次裁撤,就拿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开刀。“吉字营”是湘军中的精锐,曾国藩首先裁撤“吉字营”,不仅是为了自断背膀,也是为了裁撤其他部队时,更为顺利。

从行动上来看,曾国藩的速度非常快,攻下金陵仅仅一个月时间后,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裁撤湘军,最后,十几万湘军仅剩下他手中的三千亲兵,以及一些负责战后重建的湘军,其总人马已经不足一万人。
曾国藩裁撤湘军后,在手中兵马有限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却落井下石,趁机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曾国藩立即看出危机。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正在忙于两江战后重建的曾国藩,突然接到慈禧太后的命令:北上剿捻!
湘军已经裁撤,慈禧太后为何还要他去剿捻呢?绝不是慈禧太后忘记湘军被裁撤这一件事了,她是故意在给曾国藩下套,出难题。
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藩封侯拜相,权力达到顶峰。
从势力范围来看,大清王朝大半个江山的地方官吏,都出自湘军集团,尤其是两江地区,上至巡抚,下至知县,几乎都是曾国藩的旧部。

从军事力量上来看,曾国藩虽然把湘军裁撤了,但从湘军延伸出去的淮军、楚军已经形成,而且,淮军统帅李鸿章、楚军统帅左宗棠都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人。
这一切,对慈禧太后来说,都是高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她十分不安。
慈禧太后要想消除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自然要拿曾国藩开刀。
可是,曾国藩太过于精明,他无论是裁撤湘军,还是在治理两江的政务上,都是站在大清的利益上来进行,慈禧太后根本无法抓到把柄。
慈禧太后在无法“卸磨杀驴”的情况下,机会终于来临。
同治四年四月,一直在北方负责剿捻的僧格林沁战死,损兵折将,朝廷的军队已经无法完成剿捻的任务了。
可是,慈禧太后为何不让李鸿章出征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除了左宗棠在闽浙追剿太平军残余力量,无法分兵外,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已经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完全可以出兵北上剿捻。

这才是慈禧太后的智慧之处,他是借剿捻的机会,试探曾国藩在军中的影响力,如果他依旧能一呼百应,随意调动各地的军队,那么,对朝廷,对慈禧太后来说,就更要提防曾国藩了。
这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虽然淮军、楚军都是从湘军中分离出去的,但这些军队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军队文化,他们并不会听从曾国藩的指挥。
为此,曾国藩才上折向慈禧太后汇报,北上剿捻的主力部队是淮军,但需要给予他一定的时间,因为要和李鸿章商量调哪一种军队、在什么地方集结等等。
从这一事件中,曾国藩看到,慈禧太后虽然一面在重用他,但一面在提防他。曾国藩正是看到了危机,才在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中,无论是回任两江总督,还是调任直隶总督,他都从不反对,而是忠心耿耿地执行。

最终,曾国藩用行动,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彻底信任。可惜的是,曾国藩在不断的奔波中,过于劳累,最终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逝世,年仅62岁。
曾国藩与慈禧太后交往的过程,在近30万字的《曾国藩权谋术》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订阅、购买。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