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领导后,领导有一千种方法收拾你。
尤其是在仕途上,很多领导的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下属的命运,往往都被他们掌控着,
因此,和领导相处时,要小心谨慎,不要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领导给得罪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是好人,有些领导坏事做尽,一肚子男盗女娼。和领导相处,也不能毫无立场地服从他们的命令。
那么,如何和领导打交道呢?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仕途上的生存方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从王阳明的实践来看,如果你没有学会这两种处事方法,最好不要拒绝领导的命令,否则,你的前途很有可能被中断。
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
一、要有自己的立场,敢于和领导讲条件。很多人是不敢和领导讲条件的。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来解释,不敢提条件,是对自己不信任,是心中的私欲太重,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是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
盲目听从领导的命令,危害是很大的。因此,作为下属,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要什么事情都服从领导的命令。
王阳明在他45岁的时候,就有过不服从领导命令的举动。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朝廷让王阳明到南赣,是让他去剿匪。此时的明朝,皇帝朱厚照昏聩,重用宦官、奸臣,导致民不聊生,很多老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上山为匪。
出任一个地方的巡抚,就是封疆大吏了,王阳明从小就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这个机会,他直到自己45岁的时候才获得。按理说,他应该立即接受,甚至对朝廷,尤其是对皇帝朱厚照感恩戴德才符合逻辑。

可是,让人意外的是,王阳明竟然拒绝了皇帝的命令,找各种理由不去南赣。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圣旨是不容反驳的,王阳明的底气来源于什么呢?
这是王阳明从自己所处的立场来拒绝朝廷命令的。南赣土匪成灾,加上当地山高林密,官府的军队腐朽不堪,如果王阳明仅仅是以巡抚的身份去剿匪,将会和前面几任巡抚一样,不会有任何效果。
王阳明的拒绝,就是在和朝廷的领导们讲条件,他想要有更大的权限。由于不好直接伸手向皇帝要权力,王阳明只能通过辞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阳明的目的能达到吗?
二、要有应对方法,处理事情能收放自如。很多人不敢拒绝领导的命令,就是没有应对方法,不懂得收放自如。
王阳明之所以敢抗旨,是他知道自己还处于一个安全状态。

一是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去南赣。
对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来说,南赣就是一个是非之地。任何一个官员到南赣,都是去剿匪。前任巡抚文森到了南赣后,一筹莫展,被土匪们折磨得心力交瘁,又担心朝廷认为他无能,因此,在忧心忡忡中一病不起。
王阳明本在南京任职,他被调到南赣,就充分说明,朝中没有合适的人去南赣。
此时的王阳明,随着他所讲的心学思想传遍大江南北后,他的名气很大,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认为,要想剿灭南赣的土匪,非用王阳明不可。
二是朝中有人替王阳明周旋。
在领导身边,如果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为你保驾护航,还是不要轻易得罪领导。
王阳明之所以敢于抗旨,拒绝接受皇帝的命令,因为他在朝中有人,此人就是兵部尚书王琼。

王阳明正是在王琼的保举下,才被任命为南赣巡抚,前去剿匪的。
王琼善于识人,他知道王阳明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是在和皇帝讲条件,为此,在皇帝面前极力为王阳明争取权力,最终给王阳明争取到“便宜行事”的权力,南赣的所有事务,只要王阳明认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不必向朝廷请示,自行决断。
这项权力,让王阳明能整合南赣的军、政资源,全力投入到剿匪的事业上。
王阳明的前任巡抚,之所以在南赣剿匪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不敢抗拒领导的命令,不敢和皇帝讲条件,到了南赣后,什么事情都要先向朝廷请示后,再进行决断,最终浪费了很多消灭土匪的机会。
从王阳明拒绝皇帝命令的整个过程来看,他好像做得十分顺利,其中的原因,其实都是他在“事上练”的结果。

任何事情,要想获得结果,都必须去事上练,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成功。拒绝领导的命令,也是“事上练”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王阳明心学实战》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订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