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父亲,如果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不注重方法,很有可能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为一个贪官、奸臣。
明朝的大奸臣严嵩,就是一个例子。
严嵩从小就很聪明,几岁就能吟诗作对,并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年仅8岁的时候,就被选入县学读书,19岁的时候,考中举人,26岁的时候,考中二甲进士,敲开了进入官场的大门。

严嵩之所以会沦为一个奸臣,和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一、父亲剥夺了严嵩的童年快乐。严嵩的父亲严淮是一个乡间文人,能诗善对,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连一个秀才都未能考上。
由于家里的田地不多,严淮靠开办私学为生,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放在严嵩的身上。
严嵩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他不会快乐。父亲几乎是变态地每天在他耳边读书,读当时考试的必考科目“四书五经”等,
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严嵩也很乖巧,很爱读书,在他刚刚换牙齿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四书五经”了。
严淮十分兴奋,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严嵩。
严淮为人非常严厉,严嵩对自己的父亲很是害怕,不得不每天都读书、写字。失去童年快乐的严嵩,变得沉默,但内心却是有想法的人。这样的童年,让严嵩养成了城府很深的性格。
二、把严嵩培养成一个对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对一个孩子来说,父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严淮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严嵩考中进士,成为大明王朝的一名官员,光耀门楣。
在古代,社会底层的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两个渠道:

一是靠军功,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前程。可是,严嵩出身的时候,大明王朝四海清平,除了偶尔有土匪作乱外,没有大的战争,自己也就没有立功的地方了。
二是靠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一官半职。
严嵩的父亲从小就想跳出龙门,成为一名官员,他在自己连秀才都考不上的情况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严嵩身上。
严嵩在16岁的时候,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他对悲痛的严嵩说出了自己的遗言,那就是要严嵩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否则,他死不瞑目。
严嵩就是在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对权力的欲望越来越深,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权倾天下的人,来实现他父亲的梦想。
严嵩父亲的教育,虽然是望子成龙,却忽视了儿子的心理健康,读书是为了谋得官职,光宗耀祖,而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百姓的安宁。
这种自私自利的教育方式,活生生把一个“神童”变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

当然,父亲的教育仅仅只是一方面,关于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获得权力的过程,涉及人际交往、权谋术、官场运行规律等等。
严嵩进入官场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最终找到了一条让自己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并让自己成为大明王朝的首辅,把持朝政长达20余年时间。
奸臣的权谋智慧,更为精细,我们只要读懂严嵩,就能读懂所有贪官、奸臣的运行模式。
参考资料:《钤山堂集》《严嵩传》《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明史》《明通鉴》等。(图片为配图,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