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安葬的男大学生,医院拒开死亡证明17年,尸体保管费近20万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2-04 22:58:38

2003年4月3日,20岁的李奇乐因急性重症胰腺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治疗,经过53天的拼命抢救,最终不幸去世。

母亲胡月琴准备为儿子办理丧事,李奇乐的死亡证明却迟迟未能开具,医院坚决表示,只有偿还欠款才能出具这份必要的文件。

几乎倾尽所有积蓄的胡月琴,依然欠医院12.4万元。

随着时间的流逝,胡月琴的请求和投诉在各个部门间被踢来踢去,她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却始终未能得到一个正当的回应。

17年里,李奇乐的尸体被冷冻在殡仪馆,而每天都在积累的保管费用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胡月琴身上。

突如其来的噩耗

2003年4月3日,胡月琴和丈夫带着20岁的儿子李奇乐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李奇乐是同济大学的大二生,突如其来的腹痛剧烈,李奇乐疼痛无比,胡月琴和丈夫赶紧把他送进医院。医院里,医生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给出结果——李奇乐患上了急性重症胰腺炎。

医生告诉他们,病情十分危急,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李奇乐一向健康,怎么会突然得上这么严重的病?尽管心里有无数疑问和不安,胡月琴和丈夫还是保持冷静,决定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为儿子争取时间。

住院后的日子里,李奇乐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来越严重。

胡月琴和丈夫看着儿子频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李奇乐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多次出现了并发症。

医生也进行了多次手术,但每次手术后,李奇乐的身体似乎都无法恢复,病情始终没有明显的改善。

每次手术过后,李奇乐的状况似乎只是暂时缓解,但很快又会恶化。医院的医护人员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案,但病情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53天过去了,李奇乐依然没有显著的好转,医生终于宣布,病情无法逆转,李奇乐即将离开人世。胡月琴不愿接受儿子可能会死的事实,但眼前的情况却无情地逼迫她面对现实。

巨额医疗费用

失去儿子,痛苦无比,而随之而来的医疗费用更是让本就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4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几乎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为了支付这笔巨款,胡月琴四处借钱,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甚至将家里的东西变卖,试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依然没能填补上这巨大的缺口。

尽管如此,她和丈夫依然没有放弃,他们拼尽全力支付了大部分费用。可是,尽管已经付出了所有,他们还是欠下了医院12.4万元的医疗费。

胡月琴希望尽快完成儿子的后事,好让他得到安葬,可是,她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新华医院始终没有为李奇乐开具死亡证明。这是每个死者家庭都需要的基本文件,胡月琴多次向医院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尽快拿到死亡证明,医院方面的态度始终一样。

胡月琴甚至写信给医院的院长,详细说明了家庭的困境,承诺会尽快偿还欠款,并请求医院给予一些宽限和理解,但医院并没有表示任何善意,而是依旧没有为她的儿子开具死亡证明。

愤怒

医院不为儿子开具死亡证明的态度,胡月琴逐渐开始怀疑,在李奇乐的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些医疗失误或者操作不当。如果真有疏忽或过错,难道不该由医院承担吗?

她无法接受,儿子会因医院的失误或过失丧命,而医院却将责任推给她,甚至不肯提供基本的死亡证明。

胡月琴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各界反映新华医院的种种行为。她写信给政府部门、医疗管理机构,甚至向媒体投诉,称新华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误,甚至直接指责医院的行为构成了“医疗杀人”。

无论胡月琴如何努力,新华医院始终坚持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医院方面的态度异常坚决,每一次都站在自己的一方,坚决否认她的指控。医院声称,李奇乐的病情本身就非常严重,手术过程中的一切都是按照医学规范进行的,没有任何失误。

在医院的答复中,胡月琴的指控始终未被采纳,医院一再强调,所有的治疗措施都是科学和规范的,不存在任何医疗事故。

时间一天天过去,胡月琴的举报并没有获得她所期待的回应,她不断地向各级部门写信,向媒体反映。无论她如何努力,新华医院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

2003年9月,医院将胡月琴和她的丈夫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支付所欠的医疗费用。在经历了儿子李奇乐的去世之后,他们不仅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创伤,还要承受法律和经济上的压力。

法院的一审和二审判决都支持了医院的诉讼请求,判定胡月琴夫妇必须按照合同规定偿还欠款。

法律诉讼

尽管法院的判决对胡月琴不利,但她并未放弃。她仍然坚持不懈地与医院和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支持。

上海市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介入此事,发函要求暂缓法院对判决的执行。理由是,暂时执行判决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导致不必要的冲突。

此时,胡月琴感到了一丝希望,毕竟有人开始关注她的遭遇,并希望能够为她争取更多的时间。

2016年,胡月琴的丈夫因突发心梗去世。她原本希望通过丈夫的支持一起继续为儿子讨回公道,但丈夫的突然离世让她变得更加孤独,也让她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胡月琴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思路。她放下了对“医疗杀人”的执念,也不再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揭露医院的过失上。

她开始专心地想要办妥儿子的丧事,唯一剩下的愿望就是要拿到李奇乐的死亡证明。

为了能够顺利得到死亡证明,胡月琴多次向上海市信访办反映自己的情况,向有关部门请求帮助。每次去信访办,她都带着儿子的病历和所有的证明材料,希望能通过这些正式渠道,尽快解决死亡证明的问题。

2019年1月,胡月琴终于得到了儿子死亡证明的复印件。

胡月琴一直未能有足够的资金将李奇乐的遗体接回家安葬。尽管已经得到了死亡证明,但尸体的冷冻保管费用已经长达17年,累计费用接近20万元。

2020年10月,红星新闻的报道将胡月琴和她儿子李奇乐的悲惨遭遇推到了公众面前。

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胡月琴多年来为争取一个死亡证明和为儿子安葬所经历的艰辛,特别是她因没有足够资金而无法处理儿子遗体冷冻费用的困境。

随着新闻报道的发出,胡月琴收到了大量的支持与帮助。许多网友们主动捐款,表达对她的同情和关心。有些人捐款几百元,有些人捐款上千元,最终,胡月琴收到了的善款,总计20万元。

网友们的慷慨解囊让她深感温暖,这笔款项帮助她支付了儿子李奇乐17年冷冻费用的欠款。终于,胡月琴得以将儿子的遗体从冷冻库里取回,她开始着手为儿子安排最后的告别。

11月14日,李奇乐的告别仪式在上海市宝山区的殡仪馆举行。

仪式结束后,李奇乐的遗体被送往火化。经过这么多年的等待,胡月琴终于能够为儿子完成这最后的仪式。

2021年2月8日,红星新闻的记者再次来到胡月琴的家中。彼时,她的神情已经不似往日那般紧绷,整个人显得轻松了许多。

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一遍遍翻阅那些旧资料,也不再纠结每一份医疗报告的细节。见到记者,她笑着说道:“这笔钱刚刚到账,总算是给了我一点安慰。”

胡月琴的手机屏幕上显示出银行到账的提示信息——10万元。

曾几何时,她对这场漫长的争执耿耿于怀,无数次地向各方申诉,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说法。她的情绪曾几度濒临崩溃,深夜难眠。但时间流转,人与事都在改变,过去的那些执念,也在一次次的奔波和等待中逐渐淡去。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怨念,终究是要放下的。纠结那些细节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不想再活在过去,而是要向前看。”

她的语气里没有了过去的愤怒,也没有了固执的执念,更多的是一份经历风霜后的释然。

参考资料:

上海“无法安葬的20岁大学男生案”续:告别仪式今日举行,参加者忍不住泪流

0 阅读:0

何仪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