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被枪决9年的犯人“复活”,查出真相后牵出案中案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1-30 22:58:38

2011年,时隔九年因犯罪被枪毙的唐建敏突然回村,村里顿时炸开了锅,纷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名被判处死刑且已执行九年之久的罪犯,竟然在多年后“起死回生”。这到底是有人暗中操纵、秘密营救了这位名叫“唐建敏”的人,还是另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死而复生的刑犯

2002年7月,村支书李明占收到一封印有"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字样的公函,收信人是村里的唐殿忠。

李明占觉得这封信不太寻常,恰好唐家人又不在家,他决定先拆开看看。万一是什么要紧事耽搁了可不好。

可这一看不要紧,李明占的老花镜差点掉在地上。信中说唐殿忠的二儿子唐建敏在湖北抢劫并重伤了两人,依法被判处死刑,已经于2002年6月6日执行。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让李明占一时难以接受。在他的印象里,唐建敏虽然不是什么爱读书的料,但为人还算本分,从小就喜欢帮着村里的老人干活。

只不过法院的信函上白纸黑字的写着,也不由得他们不相信这个事情,一时间村子里流传着各种猜测。

几天后,唐殿忠一家终于回到了村里。李明占立刻把信送到了唐家,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唐殿忠看完信后,脸上既没有悲伤,也没有惊讶,只是平静地说了句:"知道了。"就把信收了起来。

这反应让李明占觉得蹊跷。换作是谁家的儿子遇到这种事,不说痛哭流涕,起码也该有点反应。可唐殿忠就跟收到一封普通信件似的,这态度太反常了。

后来的日子里,唐家人该干啥干啥,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村里人等着看唐家操办丧事,可是一直也没见动静。慢慢地,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直到2011年的8月份,前河村的几位大妈正蹲在村口晒太阳闲聊,远远看见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

一个年轻人拎着大包小包走了下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女人和小孩。

"那不是老唐家的二小子吗?"一位大妈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突然脸色大变,连连后退几步。其他几个大妈也认出了来人,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惊叫着往回跑,有的则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村支书李明占听说此事后,他顾不上穿外套,急匆匆地跑到村口。看到活生生站在面前的唐建敏,李明占也愣住了。

唐建敏被大家的反应搞得莫名其妙。他解释说这些年一直在北京打工,做小生意挣了点钱,这不过年了就带着家人回来看看。谁知道一回来就碰到这种事,搞得他一头雾水。

李明占这才想起九年前那封信的事,赶紧把当年的来龙去脉说给唐建敏听。听完后,唐建敏也惊出一身冷汗。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好好地活着,怎么就莫名其妙"死"在了湖北。

唐建敏顾不上收拾行李,带着满腹疑问往家里赶。

推开家门的时候,唐殿忠正坐在堂屋里抽旱烟。看到儿子突然出现,老人的手明显抖了一下,烟斗差点掉在地上。

父子俩四目相对,一时间谁也没说话。直到院子里传来村民们的议论声,唐殿忠才长叹一声,示意儿子坐下。他知道,是时候说出这个藏了九年的秘密了。

那个在湖北被枪决的人其实是唐建敏的表哥张文华。

当年张文华在湖北犯了案子,为了逃避惩罚,竟然盗用了表弟唐建敏的身份。因为两人从小就长得相像,这个谎言竟然成功地骗过了所有人。

唐殿忠说,他是从自己的姐姐那里得知这个真相的。当时姐姐刚失去独子,悲痛欲绝,恳求他替儿子保守这个秘密。想着姐姐命运坎坷,又膝下无子,心软的唐殿忠就答应了下来。

他没想到的是,法院会直接把死刑通知书寄到村里来。

当时他也很纠结,一方面不想让儿子背上这个黑锅,一方面又不忍心揭穿死去外甥的谎言。思来想去,他选择了沉默。

听完父亲的解释,唐建敏既生气又无奈。他责怪父亲的决定太过草率,但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容,他又说不出重话来。

顶替身份终落网

唐建敏"复活"的消息见诸报端,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很快作出了回应。

法院承认在身份核查环节确实存在疏漏,同时也公布了当年张文华案件的详细经过。这个尘封多年的案件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张文华从小就是个问题少年。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整天游手好闲,跟着一帮狐朋狗友厮混。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对他百般溺爱,任他胡作非为。生活没有目标的张文华,很快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002年初,张文华来到湖北宜昌。这里离家远,没人认识他,正好方便他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可是日子久了,他发现自己的身份证经常会引来盘查。为了避免麻烦,他想到了与自己长相相似的表弟唐建敏。

利用以前搜集的表弟的个人信息,张文华轻而易举地办理了一张写着"唐建敏"名字的身份证。

有了这个新身份,他更加肆无忌惮。他专门挑选夜晚下班的单身女性下手,在偏僻的街道上实施抢劫。

张文华不仅抢劫,他还会用随身携带着一把锋利的匕首,每次作案时都要在受害人身上捅上几刀。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受害者永远记住这个教训,实际上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扭曲快感。

张文华在宜昌市区接连作案四起。

当地警方发现这些案件的作案手法极其相似,判断是同一人所为,于是组织专案组展开侦查。他们分析了案发地点和时间规律,在可能的作案区域布下了天罗地网。

在第五次行动时,张文华终于落入法网。当警察搜查他的住处时,发现了那张冒用表弟名字的身份证。

由于他与表弟相貌相似,又有"合法"的证件,警方一时也没有识破他的真实身份。

两名受害者当庭指证,她们都因张文华的暴行落下终身残疾。面对铁证如山,张文华仍然狡辩,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但他的辩解苍白无力,最终法院以抢劫罪判处他死刑。

张文华不甘心就这样认命,提起上诉。他幻想着能够逃过死刑,但二审法院认为他的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维持了原判。

2002年6月6日,张文华在宜昌被执行死刑。

临刑前,张文华一直沉默不语。没人知道他是否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也一直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九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个"死刑犯"的真名叫做张文华。

专案组在梳理案情的时候,几名湖南的刑警找到了宜昌市公安局,他们说张文华可能与一起尘封多年的命案有关。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没想到,一个已经伏法的死刑犯,居然还牵扯出了另一桩命案。

旧案重提终真相

这起谋杀案发生在1997年7月。

张文华刚辍学不久就进入了一家纸厂当业务员。为了拿到订单,他想到了在一所小学任教的小学同学徐浩。徐浩为人老实,是个普通的音乐教师。张文华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说服学校采购自己的纸张产品。

但徐浩觉得这事不妥,委婉地拒绝了。这个决定让心高气傲的张文华记恨在心。他认为徐浩不够意思,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找机会报复。

没过多久,张文华就因业绩太差被公司辞退,整日在各种娱乐场所里消磨时光。

在麻将馆里,张文华结识了在医院工作的李骏。两人臭味相投,常常一起喝酒赌博。李骏带着张文华加入了一个传销组织,张文华很快就在组织里混得风生水起,当上了小头目。但随着地位的上升,两人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次酒后发生的冲突。

李骏当众羞辱了张文华,两人大打出手,最后李骏受伤住院。

李骏扬言要让张文华付出代价,这让张文华寝食难安。表面上,他送了些保健品去医院赔罪,私底下却开始谋划着除掉这个威胁。

但是张文华对自己一个人处理掉李骏没有信心,于是他想到了徐浩,他知道徐浩为人软弱,容易被人说动。于是,他开始对徐浩展开长期的心理攻势,时不时提起过去的情谊,还经常帮徐浩处理一些麻烦事。

在张文华的软硬兼施下,徐浩最终答应协助他除掉李骏。

1997年,他们约李骏在张文华家喝酒。酒过三巡,已经醉意朦胧的李骏完全没有察觉危险的临近。趁他不备,两人用绳子勒住了他的脖子。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文华还用铁锤重击了李骏的头部。行凶后,他们将李骏的尸体丢在了加油站附近的花坛里,还特意毁了容,妄图逃避警方的追查。然而,第二天尸体就被清晨上班的工人发现了。

案发后,张文华玩了一出高明的戏码。他连续给警方写了几封检举信,不仅交代了作案经过,还把所有罪责都推给了徐浩。最后一封信中,他声称自己愧疚难当,准备投河自尽。

信件中提到的细节以及李骏身上的伤痕,都与警方掌握的线索高度一致,因此警方对信中的内容深信不疑。

那晚,暴雨如注,河水汹涌,警方在河中未能找到张文华的尸体。但警方并未轻信张文华所谓“畏罪自杀”的谎言,始终在全力追捕他的行踪。

然而警方未曾料到,张文华早已通过不法手段伪造了一张身份证,使用了他亲表弟的名字——唐建敏。从此,张文华便以“唐建敏”的身份开始了逃亡生活。

徐浩被捕,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被张文华胁迫的。可惜,没有张文华的证词,这个说法显得苍白无力。直到2002年张文华被执行死刑时,徐浩仍在监狱中服刑。

2004年,因狱中表现良好,徐浩被减刑,死刑改判为二十年有期徒刑。

徐浩拿到减刑通知书时,他却突然情绪失控,疯狂地撕毁了文件,大声喊着自己无罪,质问哪里来的减刑。

但此时张文华已经被处决,所有的事实都变得无法对证,案件最终沦为一桩无解之谜。徐浩的父母也深受其害,一位因悲痛离世,另一位因这桩冤屈从未过上一天安稳日子。

张文华为人偏执,心思险恶,行事狠辣。他常因琐事便起杀念,事后毫无愧疚,还继续嫁祸他人,屡屡作恶。不过好在他最终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这一切也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

死囚枪决九年后“复活” 冒名顶替牵出离奇案中案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25日

0 阅读:0

何仪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